科研动态

讲座回顾 | 郭沂:从西周哲学系统看中国哲学的形成 | 南强哲学论坛第478期

时间:2025年10月22日

来源:

浏览:

 2025年10月14日晚,由厦门大学哲学系主办,福建省首届博导团队“朱子学前沿问题研究”承办的朱子学与中国哲学系列讲座第68讲、南强哲学论坛第478期成功举办。本次讲座邀请首尔大学哲学系教授郭沂主讲,讲题为《从西周哲学系统看中国哲学的形成》,厦门大学哲学系谢晓东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袁青教授、申祖胜助理教授以及哲学系学生40余人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开始,郭沂教授指出,厘清中国哲学的起源与形成,是正确理解中华文明的关键所在,而百年来学界普遍认为“中国哲学起源于宗教”、“中国哲学形成于先秦诸子时代”这两大结论都深受西方中心论影响。在郭教授看来,这种以西方哲学为标准的历史叙述模式存有商榷余地。他从梳理中西哲学的元问题出发,认为西方哲学的根本问题在于“存在是什么”,是一种知识导向的哲学;而中国哲学的元问题则是“人应当如何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一种价值导向的哲学。正是在这种根本差异中,中国哲学展现出与西方不同的精神品格。

郭教授认为哲学形成的标志在于形而上学的出现,而这种形而上学已萌生于殷周之际,这意味着在当时中国哲学已经形成。中国哲学作为一种价值导向的哲学,其形成必然与价值的发现息息相关。郭教授从雅斯贝斯的《轴心时代》理论切入,指出所谓轴心时代的本质,是人类在精神上发现了“价值”这一超越性的领域。价值的出现,使人类的生存从自然转向意义。对中国而言,这一价值革命正发生在殷周之际。郭教授认为,“德”是中华文明的“元价值”,它既是道德范畴,又是宇宙秩序的体现,正是其发现标志着中国哲学的诞生。

郭教授进一步认为,中国早期思想史沿着人道、天道和神道三个进路而展开的,因而远古的人道观、天道观、神道观都是中国哲学的源头。而在三者的相互作用和整合中渐渐形成的自发性的天人合一与神人合一两种思想形态则成为中国哲学范式的雏形。而由于建构路径的不同,周人创立了天命论哲学、易道论哲学、天本论哲学三个哲学系统。尽管如此,这三者地位不同。西周哲学“为道德而设”,是围绕着“德”而建构起来的,而真正发现“德”并为之提供形而上学根基的,是天命论哲学。这三个系统共同构成了西周哲学的“一体两翼”格局:以天命论为主体,易道论与天本论为两翼,皆以“德”为中心,构建出中国哲学特有的本体论体系。郭教授接着指出,六经的核心贡献不仅在于制度与礼制的确立,更在于建立了一套以“德”为本的价值系统,并成为三千年中华思想价值体系的基础与核心。最后,郭沂教授指出,西周哲学系统中已隐约可见先秦诸子的思想源流。孔子、老子等人的哲学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战国诸子的思想亦无不溯源于此。西周哲学不仅是中国哲学的起点,更是三千年思想传统的“源头活水”。

讲座内容丰富,主题内容结束后,现场师生踊跃提问,围绕“德的形上地位”、“价值的来源”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谢晓东教授在总结中指出,郭沂教授以“价值发现”为中心重新定位中国哲学起源的思考,为理解中国哲学的生成逻辑提供了新的思路,广大师生深受启发。现场掌声热烈,讲座在思想的余韵中圆满落幕。


图文:罗进林

上一篇: 会议回顾 | 第十一届知识、真理与实践工作坊——“知识论与伦理学的交叉前沿”在厦门大学成功举办 下一篇: 讲座回顾|林安梧:回归经典与存在本身:从摆脱逆向格义起论|南强哲学论坛第48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