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1日至12日,由中国知识论专业委员会主办,厦门大学哲学系、湖南师范大学中华伦理文明研究中心、《伦理学研究》杂志社、厦门大学知识论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十一届知识、真理与实践工作坊——“知识论与伦理学的交叉前沿”在厦门大学思明校区成功举办。此次工作坊汇聚了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和厦门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知识论与伦理学的交叉前沿”相关话题展开深入交流。

01 开幕式
工作坊于11日上午在厦门大学思明校区隆重开幕。开幕式由厦门大学知识论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王奇琦副教授主持。厦门大学哲学系党委书记杨松教授首先发表开幕致辞,对各位与会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厦门大学哲学系发展的各界朋友致以诚挚感谢。中国知识论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厦门大学哲学系郑伟平教授介绍了厦门大学哲学系在知识论领域的发展状况与建设理念,指出厦门大学哲学系在知识论领域不仅具有研究积累,也愿意成为学术交流平台与组织中心。湖南师范大学中华伦理文明研究中心暨哲学系、道德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文贤庆教授表示,期待与会专家能够围绕知识论与伦理学的交叉前沿问题展开深入交流,为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研究的发展贡献智慧。




02 主旨演讲
开幕式后,主旨演讲环节由厦门大学哲学系郑伟平教授主持,中国知识论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厦门大学哲学系曹剑波教授,湖南师范大学中华伦理文明研究中心暨哲学系、道德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文贤庆教授分别做主题报告。
第一场报告是厦门大学曹剑波教授的《应该如何对待对等者分歧》。曹剑波教授首先界定了认知分歧的两种主要模型——置信度模型与三元信念模型,并对认知者的“对等”性给出了精确定义。报告核心聚焦于处理认知对等者分歧的两大主流策略:“调和论”与“坚守论”。曹剑波教授系统梳理了“调和论”内部的等重观与总证据观,并列举了餐费分摊、艺术品鉴定等多个思想实验案例,通过实证数据展示了调和策略在多数情境下的普遍适用性。同时,他也客观呈现了“坚守论”基于认知特权等理由的核心论点及其面临的独断论风险。在对两种策略进行全面辩护与批驳的基础上,曹剑波教授最终提出了更具建设性的“予境敏感的调和论”。他主张,面对分歧时应以理智谦逊为基础,动态地根据公共证据领域、个人体验领域以及认知风险的高低,灵活调整信念修正的强度。这一策略既吸收了调和论的开放性,又规避了其绝对化要求,为理性处理认知分歧提供了更为精妙与合理的路径。

第二场报告是,湖南师范大学文贤庆教授的《德性何以是知识》。文贤庆教授的报告从苏格拉底“德性即知识”的命题出发,详细阐述了其“所有德性皆为同一”“无人有意犯错”等核心论断,并点明了其将灵魂等同于纯粹理性所引发的理论困境。随后,报告转向柏拉图,分析了他如何修正苏格拉底的观点,提出“理性才德性”,区分了知识与意见,并放弃了德性的整体统一论,但其理论仍未充分回应具体情境下的实践问题。最终,报告的焦点落在亚里士多德“德性是智慧”的深刻洞见上。文贤庆教授着重阐释了亚里士多德如何将德性视为一种含有智识的、内化了的实践倾向,并通过其功能论证与实践推理的三段论,阐明了“实践智慧”既是知识又是德性的复合本质。文贤庆教授的报告清晰地呈现出古希腊哲学对人类实践活动认知的逐步深化过程,为当代知识论与伦理学的交叉研究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方向。

03 分会场汇报
11日上午、11日下午和12日上午,九场分论坛分三轮平行举行。与会学者们围绕“知识论与伦理学的交叉前沿”这一主题汇报最新的学术论文。每一分论坛设有点评和讨论环节。
10月11日上午第一分会场在厦门大学南光楼214会议室举办,由来自湖南师范大学的文贤庆教授主持。贵州大学龚晓康教授以《道德知识何以可能?——基于阳明心学的考察》为题汇报。他提出“真己”和“躯壳的己”两重自我区分,指出良知是道德知识的先天来源,强调“致良知”是激活道德知识的关键工具。上海交通大学黄远帆副教授以《道德知识对道德价值是必要的吗?》为题汇报,他分享了对于道德知识与道德价值相互关系的思考。上海交通大学黄远帆副教授和华侨大学喻郭飞副教授分别进行了点评。

10月11日上午第二分会场在厦门大学南光楼101报告厅举办,由来自厦门大学的张会永教授主持。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左金磊讲师作题为《论笛卡尔德性理论中的规范性断裂》的报告。他聚焦笛卡尔德性理论,剖析其存在着的认知与实践的规范性断裂问题。湖南师范大学肖根牛副教授作题为《德性何以构成知识?——论一种杜威版的德性知识论》的报告。他在分析不同德性知识论之争与危机的基础上提出杜威式观点,认为认知在情境中发生,德性是求善习惯,知识具备有根据的可断言性。湖南师范大学肖根牛副教授和厦门大学张会永教授分别进行点评。

10月11日上午第三分会场在厦门大学南光楼122会议室举办,由来自厦门大学的曹剑波教授主持。中共天津市委党校胡兰双讲师以《模态知识的符合真基础》为题汇报。她提出模态命题的真源于世界,并借助阿姆斯特朗使真者理论和谢尔多重真理符合论论证了基于符合真的一元论更优。西安交通大学丁晓军副教授以《群体反思均衡在人工智能伦理中的实践与应用》为题汇报。她以罗尔斯反思均衡为基础,聚焦“群体反思均衡”进行主题分享,指出这一分析框架在解决自动驾驶等AI伦理困境方面的独特优势。中山大学阮凯副教授和厦门大学曹剑波教授分别进行点评。

10月11日下午第一分会场在厦门大学南光楼317会议室举办,该会场主题汇报分为上下两场。
上半场主题汇报由清华大学李义天教授主持。华侨大学喻郭飞副教授作题为《道德知识的习得:听从专家抑或追寻模范》的报告。他指出“听从专家”是快速积累知识的方式,“追寻模范”则更利于内化,二者的理想结合是追寻“专家型道德模范”。厦门大学赵海丞副教授作题为《Moral worth, accidentality, and the epistemic dilemma》的报告。他在批判已有方案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完整正当理由包”的道德价值测试标准。厦门大学王奇琦副教授作题为《不知对错、何以道德?》的报告。她以德性视角的道德知识观为核心,论述了道德价值需要道德与认知德性协同的观点。厦门大学王奇琦副教授、复旦大学王聚副教授以及湖南师范大学文贤庆教授分别进行点评。
下半场主题汇报由厦门大学王奇琦副教授主持。复旦大学王聚副教授作题为《论道德无知的种类》的报告,他将道德无知分为命题、能力和动力三类并分析其教育意义。湖南大学虞法副教授作题为《道德无知的论域与归责的复杂性》的报告,他批判道德无知简化观点,强调道德知识需命题性与实践性结合,归责需考虑多因素。两位学者互相进行点评。

10月11日下午第二分会场在厦门大学南光楼101报告厅举办,该会场主题汇报分为上下两场。
上半场主题汇报由上海财经大学方红庆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博士后姚文丽以《数字环境中的分歧、信念极化与认知美德》为题进行汇报。她剖析数字环境下信念极化的形成机制——认识泡泡的信息过滤与回音室的信任操作,指出其对社会共识的破坏,提出培育认知谦逊、坚韧等美德的改善路径。湘潭大学李锋锋副教授以《认知压迫:当代资本主义的知识批判》为题进行汇报。他解析技术资本主义生成逻辑、证言与解释不公、新自由主义认知剥削这三种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认知压迫,揭示其不平等的本质。华南师范大学高宇航研究员以《认知非正义是否扩展了分配正义理论?》为题进行汇报。她对比弗里克和科迪的观点,强调认知益品公平分配、可信度合理分配等三方面对分配正义框架的拓展。上海财经大学方红庆教授、华南师范大学高宇航研究员和湘潭大学李锋锋副教授分别进行点评。
下半场主题汇报由湖南师范大学肖根牛副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博士后周境林以《新道德观念可靠吗?——对伊丽莎白·安德森谱系学方法的反思》为题进行汇报,他分析安德森谱系学方法评估新道德观念可信度的逻辑,指出其个案外推有限、依赖直觉等局限并提出改进建议。中山大学阮凯副教授以《金岳霖与冯契事实思想的理论挑战与当代展开》为题进行汇报。他针对事实与认识、理论的关系及AI参与事实发现等挑战,提出“客观实存的事实”与“认知加工的事实”的区分方案。湖南师范大学肖根牛副教授和中共天津市委党校胡兰双讲师分别进行点评。

10月11日下午第三分会场在厦门大学南光楼122会议室举办,该会场主题汇报分为上下两场。
上半场主题汇报由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陈潇逸主持。复旦大学本科生高怡宁作题为《自我责备的资格问题:对严肃性解释方案的修正》的报告。她指出平等性与传统严肃性解释方案的理论困境,提出以动态时间观修正严肃性解释,厘清责备资格随态度与行动的动态变化。浙江大学博士生唐璐琪作题为《知识是行动的必要条件吗?》的报告。她通过“坏运气-认知无暇”案例,反驳次阶规范论、责任能力论等辩解策略,质疑知识规范的必要性。湘潭大学硕士生许心原作题为《公共领域新结构转型过程中的认识伦理困境:社会认知视角下“回音室”的哲学批判》的报告。她剖析公共领域“回音室”的认识伦理困境,揭示社会与道德知识论双重异化机制,并提出技术治理与道德认识论重构路径。湘潭大学硕士生谢芊芊、厦门大学博士生郑丰瑜和浙江大学博士生唐璐琪分别进行点评。
下半场主题汇报由浙江大学博士生唐璐琪主持。上海大学硕士生陈垂昌作题为《驳弗里克尔局部还原论》的报告。他指出弗里克尔局部还原论在独立性、经验性论证及解释婴幼儿证言接受上的缺陷。山西大学硕士生姜洪岳作题为《认知非正义可以回应阿格里帕难题么?——一种概念实践的身份捍卫解读》的报告。他以概念实践观解读认知非正义,引入概念工程提出温和与激进方案回应阿格里帕难题。湘潭大学硕士生谢芊芊作题为《相关性优先于因果性:大数据归纳中的认知非正义与制度矫正》的报告。她分析大数据归纳中“相关性优先”引发的认知非正义,从技术、制度和伦理层面提出协同矫正路径。湘潭大学硕士生许心原、王柱淇、韦佼伶分别进行点评。

10月12日上午第一分会场在厦门大学南光楼317会议室举办,由来自厦门大学的田海滨助理教授主持。厦门大学郑伟平教授作题为《A Defense of Doxastic Purism against Moral Encroachment》的报告。他提出信念应是罗素式“薄信念”,反驳“信念忏悔论证”,并从知识纯粹主义、证据信念道德价值角度论证道德入侵不成立。闽南师范大学何清瑜副教授作题为《信念依赖的工具性义务》的报告。他区分基于价值与工具性的义务,提出需兼顾因果性与优先性的因果-优先序模型,强调行动合理性依赖主体因果信念,并提及群体因果信念生成机制的后续研究。上海财经大学方红庆教授和厦门大学郑伟平教授分别进行点评。

10月12日上午第二分会场在厦门大学南光楼216会议室举办。由来自湘潭大学的硕士生谢芊芊主持。湘潭大学硕士生王柱淇作题为《理解神话:人工智能对创造力的模拟》的报告。他质疑创造力神秘观,解析博登创造力模型、概念空间,并探讨AI模拟成果及变革型创造力模拟瓶颈。湘潭大学硕士生韦佼伶作题为《当代西方认识论:人工智能是促进了认知平等还是加剧了认知压迫》的报告。她分析认知不正义、AI压迫实践,指出现有规制局限并提出治理路径。上海大学硕士生陈垂昌和山西大学硕士生姜洪岳分别进行点评。

10月12日上午第三分会场在厦门大学南光楼214会议室举办。由来自中南大学的黄伟韬讲师主持。厦门大学博士生郑丰瑜作题为《演化论与道德知识冲突吗?——兼论一种规定主义的道德知识》的报告。他解析演化揭穿论证对道德信念的挑战,回应道德知识简明性、实在论反驳及科学实证解构,提出规定主义道德知识方案以化解二者之间的冲突。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陈潇逸作题为《存在无错道德分歧吗?——对“相似性”论证的反驳》的报告。他指出法律与道德话语的相似性虚假,借差异性论题与体验者敏感性论证无错道德分歧论题不成立。中南大学黄伟韬讲师和厦门大学博士生郑丰瑜分别进行点评。

04 闭幕演讲
闭幕演讲环节由厦门大学王凯立助理教授主持,厦门大学张会永教授、上海财经大学方红庆教授分别做主题报告。
张会永教授带来了题为《康德的道德认知主义》的闭幕演讲。张会永教授首先切入当代元伦理学中关于认知主义与非认知主义的解读之争,主张认知主义路径更能精准把握康德伦理学的理论实质。报告深入剖析了康德视域下的道德认知,将其对象界定为道德法则、先验自由、道德义务及善恶客体等,并系统阐释了与之对应的直接意识、理性演绎与实践判断力等认知能力。张会永教授进一步指出,通过对比理论认知与实践认知,可以明确康德的道德认知兼具适真性与客观性、描述性与规范性。在此理论基础上,他针对学界关于康德伦理学面临的“实践知识悖论”、“非法扩展知识”、“重回独断论”及“认知古怪性”等主要质疑进行了回应与辩护。最终,张会永教授有力地论证了康德道德认知主义的理论融贯性,为理解康德伦理学的当代意义提供了更为整全的视角,也为元伦理学的相关探讨贡献了深刻的洞见。
方红庆教授以《认知气泡、信任优先与网络德性知识论》为题进行闭幕演讲。报告从“认知气泡”这一前沿概念切入,阐明了其作为一种不健康信息筛选机制的本质,并分析了其在社交媒体与算法环境下对个体达成“认知会同”与建立“探究性信任”所构成的威胁。在探讨如何“戳破认知气泡”时,方红庆教授审视了在“信任”与“探究”之间寻求平衡的方案,并指出了其未能解决身处气泡者已丧失平衡能力的根本困境。最终,方红庆教授提出了“信任优先方案”,强调应通过一种“认知重启”来重建“基础信任”,并将其具体阐释为“认知自信”(对自我)、“信任他人”(恰当赋予认知权威)与“信任世界”(对科学与常识)三个维度。方红庆教授的报告直面数字时代的认知挑战,为构建健康的个人认知生活和发展网络德性知识论提供了富有建设性的思路。

05闭幕式
最后,在学术交流的热烈氛围中,本次工作坊迎来尾声。中国知识论专业委员会会长、厦门大学哲学系系主任朱菁教授主持闭幕式并致闭幕辞。他向远道而来参加工作坊的诸位学者以及为工作坊辛勤付出的会务工作人员表示诚挚谢意。朱菁教授高度评价了本次工作坊的成果,他表示,此次盛会汇聚了国内知识论与伦理学领域的众多优秀学者,其中不乏年轻力量,碰撞出了许多思想的火花。他更寄望于未来,希望能够借助本次工作坊凝聚的学术力量与深厚情谊,进一步推动知识论与伦理学交叉研究的深化与发展。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次工作坊圆满落下帷幕。

图文:吴淼
审核:林育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