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讲座回顾|林安梧:回归经典与存在本身:从摆脱逆向格义起论|南强哲学论坛第483期

时间:2025年10月22日

来源:

浏览:

   10月20日晚,南强哲学论坛第483期学术讲座在南光一320室成功举办。本期论坛邀请  台湾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  林安梧  教授  作题为《  回归经典与存在本身:从摆脱逆向格义起论  》的报告。厦门大学哲学系周建漳、陈强教授,中国语言文学系郭勇健教授,以及相关专业师生参加本次讲座。讲座由我系冯兵教授主持。

    

1

   讲座之初,林安梧教授为“逆向格义”概念作出了界定,并指出当今中国哲学面临着主体性危机。“逆向格义”是指以西方哲学的概念、理论框架和系统来“切割”“重组”和“诠释”中国传统思想。其引发了主体性丧失、脉络脱离和诠释暴力的危机。因此,林教授提出必须摆脱逆向格义的束缚,让中国哲学研究“回归经典”与“回归存在本身”。

2    

接着,林教授提出,要摆脱逆向格义,首先就是要确立“对话”而非“套用”的中西哲学观。西方哲学应作为“他者”而非“标准”或“框架”,从而通过对话更清晰地照亮中国哲学的思想特质与问题意识。其次,要明确中西方隐喻系统与概念系统的区分。因为研究中国哲学的首要任务正是理解其隐喻系统背后的存在体验与世界观。最后,要批判“只有符合西方某种逻辑或科学分析方法才算是哲学”的狭隘观点。

林教授认为,应该要在研究中回归经典。经典是古人对其生活世界、生命体验的深度思考与智慧总结,同时能开启我们当下的生活世界。如何回归经典?其提出“道、意、象、构、言”五层诠释学,意在层层深入经典的丰富内涵,避免扁平单一的解读。进而,林教授认为中国哲学研究应当回归存在本身。第一,研究者应当从概念思辨中返回到存在体验,使哲学智慧活化于当下的生命情境中,做到从“存在的觉知”,而“概念的反思”,进而“理论的建构”,回寰互动。第二,回归存在本身,意味着研究者将研究视为一种存在方式的选择和生命转化的过程。第三,研究者应当将经典与当代人的存在处境深度对话,使中国哲学成为建设未来的重要文化资源。

最后,林教授认为,要完成对逆向格义的扬弃,需以中国哲学为主体来思考,经由经典诠释为路径,最终以存在溯源为归宿。同时,其就中国哲学未来的研究图景进行了展望。林教授指出,中国哲学不是故纸堆里的哲学,它是活泼泼的,生意盎然的,颇有意趣的。他期待在座的同学与学者朋友们青出于蓝,更胜于蓝。


3  

   在交流对话环节,林亦儿同学、周建漳教授、郭勇健教授等分别就“道、意、象、构、言”五层诠释学的具体意涵、中西方公共话语权和“逆向格义”概念等问题与林老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冯兵教授在总结时特别指出,林安梧教授提到的摆脱逆向格义,回归经典与存在本身的中国哲学研究理念,本质上是一种方法论的反思,在今天的中国哲学研究中尤其值得重视。在场的师生也纷纷表示,林安梧教授的讲座给大家启迪良多,让大家获益匪浅。最后,讲座在一片意犹未尽的掌声中结束。

                                     

图文:易佳琪







上一篇: 讲座回顾 | 郭沂:从西周哲学系统看中国哲学的形成 | 南强哲学论坛第478期 下一篇: 讲座回顾丨吴进安:先秦诸子互评中呈现的方法论思维及其意义 | 南强哲学论坛第48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