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7日19时30分,厦门大学哲学系南强哲学论坛第482期在南光一317会议室举行。云林科技大学汉学研究所名誉教授、台湾中国哲学会理事长、《哲学与文化》学术期刊专题主编与编委会成员吴进安教授来到厦门大学哲学系,为师生带来题为《先秦诸子互评中呈现的方法论思维及其意义》的报告。本次讲座由厦门大学李璐老师主持,数十位同学到现场参与此次讲座。


讲座正式开始前,李璐老师对吴进安教授的研究领域、学术背景等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对吴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讲座伊始,吴进安教授介绍了自己对中国哲学研究的基本认识,吴教授强调从天人关系、人我关系、人与自身关系三个面向切入研究,并提出先秦诸子在哲学架构上都经历了“在天人关系下而自觉觉人之历程”。在吴教授看来,中国先秦哲学诸家在思想主题上均可从三方面加以思考。首先是天人之辨,强调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其次是力命之争,包含对命定论与主动论的抉择。最后是美丽新世界的构想,在这之中囊括传统与创新两个向度。
吴进安教授指出,先秦诸子思想虽纷呈多元,却并非各自孤立的体系,而是在相互批判与对话中逐渐确立自身立场。吴教授强调先秦哲学研究要同时兼取历史叙述(事)与普遍法则(理)两重进路,进而从立体的视角详尽梳理了儒墨相非、儒道相非、韩非批儒与墨、道法合流等先秦思想动向,提出先秦哲学研究应重点关注批驳、反证与结合三种重要的互动形式。吴教授尤其在此次讲座中着重将“互评”作为一种机制彰显出来,以此呈现先秦诸子通过批判与回应进行话语权争夺,“互评”机制同样形塑了以理性辩证为核心的先秦思想传统。
吴教授又重点对“一”概念的统一性与变异性展开探究,从《庄子·天下》与《易·系辞》出发,阐述“道器合一”的思想脉络,认为“道”为形上本体,“器”为形下实现,而二者之间的“变通”即为思想与方法的交汇处。由此,中国哲学的“一”并非单一化的同一,而是在多元中寻求共通、在差异中保持融合的动态平衡。韩非将“执一”“用一”化入法家思维,即是这种“道生法”之思想转化的典型例证。
在方法论层面,吴教授强调“研究方法是达成研究目的之规则性思想操作历程及其处理架构”。“历程”是从动态讲,“架构”是从静态观,其中动静又是交互为用的。在中西哲学比较的视野上,吴教授借由西方哲学的形上学、认识论、伦理学等为参照系,采取“巨观”(Macro Approach)的角度考察中国先秦哲学议题。在具体的学术研究方法上,吴教授认为应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文本的确立,包括原典语词、文句、篇章的确定与思想的理解。其次,是对于文意理解之后的理论性建构。再者,是对原典转化建构为理论后的比较与评价。最后,则是创造性的哲学思考与整合的研究。吴教授引劳思光先生之说,指出“方法”不仅是知识建构的程序,更是思想活动的动态历程。中国哲学之所以能超越逻辑推演的框架,在于其方法论兼具“宏观性”与“融通性”:既能形上贯通天道人道,又能形下落实于伦理、政治与人生实践。

李璐老师针对本场讲座进行了点评,对吴教授在具体问题分析与方法论革新两个层面的分享表示认同。在讲座结束后的问答环节中,在场同学就先秦文献的真伪问题、先秦哲学研究如何回应时代、先秦诸子与西方哲学在“自我”概念界定上的异同等问题向吴进安教授请教,吴教授一一给出具体回复。吴进安教授精彩生动的讲座与耐心细致的回应引来师生们阵阵热烈的掌声,本次讲座在师生们的互动与思考中圆满结束。
图文来源: 于 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