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馨平,中共党员,厦门大学哲学系2021级本科生,强基转段至厦门大学哲学系科学技术哲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在校期间曾任厦门大学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副主任兼招募培训部部长、哲学系第一届学生会主席团成员兼权益部部长、(原)人文学院学生会权益部部长、哲学系关工委学生委员、哲学系兼职辅导员。曾获2025年立方奖学金;曾获评“2022年度厦门大学志愿服务‘金木棉奖章个人标兵’”、“2023年度厦门大学十佳共青团员”、“校优秀学生干部”、“哲学系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强基之旅:哲学思辨赋予思维技能
四年前,谢馨平通过强基计划进入厦门大学哲学系,她在回顾这段学习旅程时坦言自己最大的收获就在于思维方式的蜕变。从对世界本原的追根溯源,到对“快乐是否是人生终极目的”的反复叩问,谢馨平渐渐感受到哲学的魅力就在于其“不断挑战我们习以为常的命题,促使人们去反思和追问。”她认为这种批判性思维是哲学赋予她的“终身技能”,一次又一次跳出惯性的思考让她学会透过表象看本质,拥有了独立判断的底气与定力。这成为了她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都始终可以依靠的精神锚点。

谢馨平在厦门大学与武汉大学哲学强基论坛上发言
创新实践:交流联结课堂与现实
在专业学习方面,谢馨平基础扎实且勇于创新,参与了3个大创项目的策划和实施。谈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谢馨平认为自己的创新能力是在完成学校要求的必修实践任务的过程中逐步锻炼、提升的。在国家级大创项目“人工智能的‘心灵’是真实的吗?——从延展认知角度讨论人工智能文化创作的改善进路”的选题阶段,她与队友们深入讨论后锁定人工智能这一方向,进而结合课堂所学将选题逐步细化。而“哲里看看”网络文化工作室的诞生则源于辅导员蔡振磊老师的建议,该项目依托微信公众号平台宣传哲学系的各类党团活动和学术讲座,在服务同学的同时也成为了一次提升创新实践能力的尝试。
谢馨平将自己多次参与创新实践的体悟进行了总结:一是多与朋友进行“头脑风暴”,即便是日常闲聊也可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二是尝试将课堂知识和现实问题紧密结合;三是不怕麻烦,一个选题或许需要经过反复打磨,但改进的过程总会带来巨大的收获。
志愿同行:在被需要中收获成长
谢馨平积极参与各项志愿活动,曾获第23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优秀志愿者”、2023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志愿者”等表彰。
大学生活中丰富的志愿活动给谢馨平带来了多元的收获。谈及对志愿服务的热忱,谢馨平提到了她参加的“编织温暖”活动:一条条送去偏远山村的围巾,孩子们脸上洋溢的笑容,都让她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微薄的力量可以赋予他人深刻而重大的意义。她还分享了首次参与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的志愿服务经历:她当时被分到嘉宾接待组,起初有些紧张,但在老师的指导下,她很快掌握了嘉宾席位安排与突发状况应对的方法,最终得到了嘉宾们的认可与夸赞。在她看来,志愿活动无论大小,都能让她感受到自己在“实实在在地做事”,而这种付出后能够及时获得正向反馈的感觉更让她乐在其中。

谢馨平参加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
统筹协调:学习、工作、生活相辅相成
谢馨平积极投入学生工作,身兼多职且在学业、实践、文体等多个领域都有非常出色的成果。
面对来自工作、学业与兴趣的多重压力,谢馨平坦言并非刻意“平衡”,关键在于“捋清头绪,逐一完成”。她强调了任务分类与团队协作的重要性:首先要学会细分轻重缓急,对繁多的任务进行分类定性,依此制定计划逐一完成;其次,学会沟通协作,避免单打独斗,助力各项任务高质高效完成。最后,适当的情绪调节也不可或缺,谢馨平每当面对事务繁重的情况时都会想象任务全部完成之后的情景:“那一刻的我一定也会很佩服坚持到底的自己,一想到这我就能很大程度上恢复元气。”
谢馨平认为兴趣与学业、工作能形成相互赋能的循环,例如在主持队的咬字训练和舞台经验使她在校史馆讲解时更从容;校青协的组织协调工作经历锻炼了她的应变能力;参加文体活动则令她放松心情,提升了后续学习与工作的效率。当别人在焦虑如何做“减法”时,她在多元探索中找到了成长的“加法逻辑”:“就像人与人之间交流时碰撞出的思维火花,在不同领域的体验、锻炼同样能带来出乎意料的成长赋能。”。

谢馨平竞选哲学系第一届学生会主席团

谢馨平主持厦门大学第十届校园合唱节
朋辈寄语:大胆试错,找寻自我节奏
回顾大学四年,谢馨平充满感激:“厦门大学是一所特别开放包容的学校,哲学系更是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广阔的学习平台和极大的包容度赋予了她敢于“野蛮生长”的勇气,让她能不受限制的大胆尝试。她提及大一时在主持队、校史馆、校青协、院学生会等组织“连轴转”的经历:“正是这段忙碌甚至‘有些折腾’的过程,帮我更清晰地锚定了未来的方向。”
毕业之际,谢馨平想对学弟学妹说:第一,别怕“试错”,她以自身经历为例:“我参加了许多学生组织,最终留下的并不多,但那些一次次的尝试与挑战恰恰构成了最珍贵的自我认知的过程”;第二,别被“内卷”的焦虑所绑架,要专注自身:“大学没有标准答案,就像哲学从不提供终极答案,重要的是在持续探索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与韵律。”最后,谢馨平希望以一句陪伴了自己很久的话与大家共勉:“慢慢来,比较快。”
文|钟芷柔
图|谢馨平
审核|林晋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