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风采

学子风采|笃志学问,不失其所 ——访厦门大学哲学系2021级宗教学博士生李志堃

时间:2025年07月08日

来源:

浏览:


李志堃,厦门大学哲学系宗教学专业2021级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将任职于山东理工大学。在校期间科研成果突出,曾获得国家奖学金、宝钢优秀学生奖学金、哲学系明德自强奖学金。


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李志堃并不是一开始就选择哲学专业的。本科时,他主要学习中外文化交流旨在探索自己一直感兴趣的文化交流现象,但在这一过程中他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研究方向与内心期许稍有偏离,也许改变方向才能够帮助他更加深入地研究中国文化脉络。于是他经历了从历史学到宗教学的辗转,最终选择在宗教学领域持续深耕并完成从硕士到博士的求学之路。

论文写作是衡量研究者学术素养的核心方面,李志堃认为论文写作是建立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步骤和有效工具。虽然论文写作有着繁琐的规范,但这一过程能够将生活中那些火花般稍纵即逝的灵感和观念进行系统整合与严谨论证,并通过现代学术体系的评估与认可,使之成为有价值的学术成果。

论文内容展现着一个研究者的思想水准、核心观念,李志堃认为要有自己的研究准则,比如在做道学研究时,他认为在三教圆融的学术背景下,研究者应抓住道家哲学的根本特点,追溯佛教还未传入、儒道还未融合的先秦时期,发现道家最为根本、最有活力的东西进行深究。有时对于某些研究内容,他的观点会与学界共识相矛盾,但他并不会追随大流,而是会保持着辩证看待的学术自信:“我觉得没有必要去重复别人说的话,我们要有自己的想法,但这一定是建立在有力论证的基础上的。”

在短暂的学术研究生涯中已获得丰硕学术成果的李志堃依旧不觉得自己善于精细化时间管理。“我们生活在时间之内而非时间之上,所以我们无法管理时间,我们能管理的只有自己的事件。”如老子所言的“大制不割”,真正的智慧是完整而不可分割的圆融体系,他认为长期规划和目标导向比每日的精确计划更为重要。他常会以一学年或学期为单位,确定大致目标,做到心中有数,而对于变幻莫测的日常琐事则是随机应变,故他会较为随性地安排工作节奏。这很契合他理解的道家哲学:道是群星万物及人生运行的某种轨迹,而人也需要树立好自己一以贯之的“道”,并以此作为指引,脚踏实地前进。


在语言中摆渡,在认知边界漫游

进一步谈学术研究,李志堃分享了为何有意识地向外文期刊投稿的原因:中国研究者应具备国际视野,需站在广阔平台上与国际学术界进行交流。道教虽然是中国的宗教,但是道教研究是世界性学问,作为研究者应主动加入国际学术前沿问题的探讨。

他谈到自己曾就某篇投稿论文的外文审稿意见与审稿人反复沟通的经历,这一过程既是为坚持自己论文写作时想要表达的观点与原则,同时也从中了解国际学术界的运作方式,开阔学术视野。当谈到中西文化对照研究时,李志堃更加兴奋,他认为长期身处在某种文化环境的人常是“当局者迷”的,若要“旁观者清”,则需要跳出固有视野,参考、对照其他文化背景研究者的成果。这既是一个从陌生角度剖析熟悉事物的过程,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

扎实的英文功底和多语言学习能力是使李志堃能够不断参与国际学术研讨的重要基础。李志堃目前已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5篇论文,其中外文期刊2篇,出版译著两部。此外,他还进行了大量的书籍翻译,十多年来各类翻译工作将他的外文翻译技艺逐渐锻炼得炉火纯青的同时,也将其认知边界不断延申。“翻译不仅要还原它的形,还要还原它的神。”他之所以得出如此结论,源于他在翻译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时印象最为深刻的细节:清朝末年,为反驳西方传教士试图以高高在上姿态开化中国人而编写的《中国人的素质》一书,辜鸿铭用英文写就题为《中国人的精神》的反驳文章并进行演讲。为讽刺外国人并展现中国人的涵养气质,辜鸿铭全篇使用长难句来营造演讲气势。李志堃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若采用将长难句拆分为短句的常用翻译策略,则丢弃了其中的“神”,为还原当时作者的情绪,他代入演讲听众角色,选择按原样如实翻译。

在经历词句的反复斟酌、译法的不断改进后,李志堃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翻译模式,而他也将继续在这条研究之路上前行,继续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与研究的践行者。


扎根家乡,做文化的践行者

谈到就业,作为山东淄博人的李志堃对于回家乡就业任职十分坚定:“很多人想去北上广等大城市,但是如果小城市里的人都走了,那么谁来建设家乡?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在自己的家乡扎根。”因此,他最终将家乡锚定为就业地点。

李志堃提到学历、专业、综合能力都是求职的关键因素。他认为用人单位一定会评估求职者的综合能力再做选择,以到高校任职为例,一方面高校会考察专业技能是否过硬,包括论文发表情况、治学水平等,另一方面则是关注教师基本素养是否过关,包括授课能力、仪态仪表等。此外,他坦言对自己入职山东理工大学帮助最大的是一篇与“齐文化”相关的小论文,这是因为该校作为一所理工科院校十分重人文研究特色,在山东与齐文化相关的学术研究无疑更有优势与竞争力。因此到高校求职的过程中充分了解目标院校的学风、特色至关重要。

关于对学弟学妹的建议,李志堃认为文科专业是“无用之用”的学问,从实际功用来讲或许有所欠缺,但其关乎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价值观念和文明基础。学弟学妹们应借助哲学学习锻炼的思辨能力,在具体求职环境中学习和磨练技能、提升综合实力以契合市场需求。

对于哲学系学生,无论是求职技能的实用性还是哲学学习的人文性、思想性都不可或缺,用“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来形容李志堃对学弟学妹们的建议十分恰当。他尤其欣赏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知行精神,因而也将一直脚踏实地、矢志不渝地行走在学问探索的道路上。


文字:杨彩逸

图片:李志堃

审核:林晋扬

上一篇: 学子风采|在打破与重组之间 ——访厦门大学哲学系2021级本科生吴择荣 下一篇: 学子风采|心之所向,步履不停 ——访厦门大学哲学系2021级本科生易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