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晚,厦门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修班”在联兴楼102开展了第三次授课,本次授课也作为“红心向党”成长营学生入党积极分子2025年第四次集中培训。哲学系教授唐瑭老师为同学带来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的导读。系团委书记蔡振磊老师、辅导员林晋扬老师出席了本次授课。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关键之作。课堂伊始,唐瑭教授以马克思的生平为切入点并指出马克思的理论创作与其现实环境密不可分,正是对工人阶级苦难的切身观察,推动了他从哲学批判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唐瑭教授讲到本书批判的对象是鲍威尔、费尔巴哈和施蒂纳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并梳理了三者的思想脉络: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强调精神解放却脱离现实;费尔巴哈的“人本学”虽批判宗教但陷入抽象的人性论;施蒂纳的“唯一者”则走向极端个人主义。“这些理论看似激进,实则‘用词句反对词句’。”唐教授引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论断巧妙揭示其谬误之处。

在文本内容精读环节中,唐瑭教授重点引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的段落,其中马克思、恩格斯辛辣讽刺青年黑格尔派只会用“虚假生产”和“伪造商标”式的理论掩盖现实矛盾。青年黑格尔派将一切问题归结为宗教或观念,却不敢触碰真正的社会矛盾——这正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症结。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这也是我们今天重读经典的意义。在讨论环节中,针对“如何区分真正批判与青年黑格尔派的空谈”这一问题,唐瑭教授指出马克思的批判始终以实践为导向并鼓励同学们要重视实践价值,成为历史的行动者,而不仅是历史的旁观者。
唐瑭教授的授课内容深刻,充分帮助同学们开拓了理论视野,帮助同学们更好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理解“两个结合”的理论意义。未来,马中班学员将踔厉奋发、坚持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精髓,同时立足实际,不断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多元结合路径。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修班简介】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第二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落地生根,哲学系结合学科专长,依托系级科研平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开设首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修班”。“马中班”通过加强对青年学生的党建引领和学术提升,切实为党和国家培养一批具有忠诚的政治品格,浓厚的家国情怀,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和国学理论功底,业务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青年骨干。首期“马中班”于2023年12月开设,目前已开设2期。
图|吕千慧
文|刘香怡
审核|林晋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