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帮助青年学子深入了解选调生政策,明晰就业方向,解决就业困惑,4月10日晚,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哲学系、电影学院在南光320会议室联合举办基层就业分享沙龙。2010届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毕业生徐迎春、2018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马世伟、2016届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毕业生季伟杰、2018届历史系毕业生池永梅受邀参与此次分享沙龙。
经验分享
徐迎春(2010届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毕业生,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四级调研员):在扎根中沉淀,在总结中进阶

作为深耕基层多年的“过来人”,徐迎春强调基层工作的核心在于“沉下心、扎下根”:“初到基层的两年是黄金成长期,要主动走进田间地头,坐在农家炕上听真话、察实情,把群众的‘急难愁盼’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她特别提到,基层干部需注重“将实践转化为智识”,通过撰写工作笔记、案例分析,把碎片化经验系统化,既能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长期职业发展积累“方法论”。
马世伟(2018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青海省收费公路清分结算中心管理九级职员):以“空杯心态”开启职场,在学习中拥抱变化

结合从校园到职场的角色转变,马世伟以“新人心态” 拆解基层工作的 “成长之道”:“进入单位后,要放下‘名校光环’,从打印文件、撰写材料等‘小事’学起。”他建议善用 AI 工具辅助学习,同时保持对工作的敬畏心:基层是“动态课堂”,既要学会操作办公软件等“硬技能”,也要在与人交往中修炼“软技巧”,更要牢记“初心”—— 选择回到家乡,就要接纳它的不完美,用行动一点点推动改变。
季伟杰(2016届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毕业生,昆山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以家国情怀锚定方向,让选调之路行稳致远

谈及为何选择选调,季伟杰直言“源于一份乡土情结”:“国家推行选调生制度,不仅是为了输送人才,更是希望我们回到家乡、建设家乡,甚至到艰苦地区去‘补短板’。”他提醒学弟学妹,选择选调需“立得正、看得远”,摒弃功利心态:“基层工作没有捷径,唯有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到实处,才能在琐碎中找到价值感。保持平常心,才能在长期坚守中实现个人与地方发展的‘双向成就’。 ”
池永梅(2018届历史系毕业生,陕西省彬州市太峪镇副镇长):用共情架起沟通桥梁,在实践中淬炼真本领

池永梅以两个基层工作实例生动诠释“接地气”的重要性:暴雨预警时,面对不愿撤离的养羊大爷,干部们借狼狗守护羊群,用“柔性方案”化解矛盾;防返贫监测中,将政策文件转化为方言土语,让群众听得懂、信得过。“学历是敲门砖,但基层更看重‘解题能力’。”她总结道,要敢于走遍每一户人家,在“走街串巷”中积累底气;遇到问题时,站在群众立场想办法,用“共情”代替“说服”,才能真正赢得信任。
互动交流
在问答环节,同学们围绕“选调备考阶段规划”、“学历对选调的影响”、“异地选调注意事项”等热点问题踊跃提问,四位嘉宾逐一回应,对同学们的就业困扰进行解惑。此外,嘉宾们还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各自省份选调生的报考条件、选拔流程及相关政策,并分享日常工作事例,帮助学弟学妹们更好地了解基层工作内容和环境。
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嘉宾们的“干货”分享与“走心”交流,对基层工作有了更立体的认知,也更明确了职业规划方向。互动尾声,四位校友嘉宾共同寄语:基层工作没有标准答案,但永远欢迎有准备、有情怀的年轻人。希望大家把今天的思考转化为行动,在职业规划中找准“热爱”与“担当”的平衡点。最后,分享会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
活动总结
本次基层就业分享沙龙搭建了毕业生与在校生间的交流平台,通过跨学科、跨领域校友的分享,为在校学生打开基层工作的“认知窗口”。希望同学们以优秀校友为榜样,汲取经验力量,把“扎根基层”的选择转化为“服务基层”的行动,在实践中锤炼本领、增长才干,在基层广阔天地中书写青春答卷。

文字:蔡子娴
图片:黄萍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