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2日-14日,由厦门大学哲学系主办、厦门大学哲学系礼乐哲学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中国礼学大百科全书》课题组承办的“礼学研究的当代创新与未来发展——厦门大学哲学系礼乐哲学研究中心成立座谈会暨第四次《中国礼学大百科全书》编纂工作会议”在厦门大学隆重举行。来自浙江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湖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的近3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9月13日上午,礼乐哲学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在厦门大学科学与艺术中心楼会议厅举行。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礼乐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冯兵主持开幕式,厦门大学哲学系副主任林育川教授,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中国礼学大百科全书”首席专家程奇立(笔名丁鼎),以及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朱子学会副会长乐爱国先后致辞。
林育川教授为厦门大学哲学系礼乐哲学中心的成立表示衷心地祝贺,他表示礼乐哲学中心的成立不仅可以深化厦门大学哲学系的研究工作,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重大举措。他指出礼乐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并认为对于现代文明来说,如何通过礼乐哲学的研究来助力社会文明的建设和公民素养的提升,是我们亟待回应的时代课题。因此,礼乐哲学研究中心的成立可以说是恰逢其时。



程奇立老师代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中国礼学大百科全书》课题组为厦门大学哲学系礼乐哲学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他认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礼乐无疑是贯穿其中的一条重要脉络。从远古时期的祭祀礼仪,到夏商周三代的礼乐制度建构,再到后世历代思想家给礼乐思想的传承和发展,礼乐文化深深融入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塑造着我们的价值观念,维系着社会的秩序。基于此,程教授指出在当今时代的背景之下,礼乐对建构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打破西方哲学话语的单一垄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而礼乐哲学这个概念,是新时代学者对我国古代先哲们的礼乐思想所进行的系统化、理论化梳理与概括的结果。冯兵教授在2015年发表的论文对礼乐哲学这一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其性质和内容体系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释和论述。现在以冯兵教授为首的学术团队由于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建立起来,这是我国第一个把礼乐哲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术研究机构。这一研究中心的成立无疑能够推动礼学研究的当代创新与未来发展,能够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哲学的魅力、促进中西方在哲学思想层面的对话和沟通,能够为解决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与社会秩序的难题,提供来自中国的智慧与方案。
乐爱国教授指出厦门大学哲学系要建立起礼乐哲学研究中心有三重目的:首先,礼乐研究中心能够促进大家结合传统文献和最新的出土文献,挖掘其中的思想,进行深入的概念辨析,为中国哲学的发展作出贡献;其二,礼乐研究中心集合了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学校的学者,大家有着不同的学术视野和学术性格,而来自不同学科背景下提供的新资料、新视角,有助于中国哲学的进一步开拓;其三,礼学哲学研究中心的成立,能够帮助我们在思想体系上,推动“礼学本体论”理论的成立。
在礼乐哲学研究中心成立仪式之后,全体专家又开展了“礼学研究的当代创新与未来发展”座谈会。会上冯兵教授首先汇报了他对于礼学哲学概念、内涵及性质等问题的理解和设想,而后虞万里、王锷、赵法生、胡矫健、王凯立、赵亮等专家先后发表意见,为礼乐哲学研究发展的可能方向、理论广度等方面都发表了看法和建议,最后由厦门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徐梦秋作了总结发言。徐教授指出,礼乐哲学的研究在今天大有可为,可结合规范论等多学科领域展开。



9月13日下午,《礼学大百科全书》第四次编纂工作会议在南光一号楼举行。会议第一项内容是由程奇立教授就《礼学大百科全书》课题组目前的总体情况进行介绍。他指出本项目从2022年12月立项以来,在山东师范大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的支持和帮助之下,赓续推展和完成了部分内容,课题组成员已围绕本项目完成了十九项阶段性成果并公开出版,总体来说课程研究进展较为顺利。去年九月,本课题组根据国家解决社会科学工作办公的要求,完成了项目中期检查。他还指出此次会议是第四次编纂工作会议,项目组接下来的编纂工作需要做进一步的调整。其中,《礼学通论编》是新增编目,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在此之后,潘斌教授就《礼学文献编》、冯兵教授就《礼学人物编》、邓声国教授就《礼制礼仪编》、曹建墩教授就《礼学名物编》分别汇报了各子项目的编写情况及编写计划。虞万里教授、王锷教授、赵法生教授就各项目的情况发表了意见,并给出了相应的修改方案和推进建议。



这次会议的开展,其意义在于它不仅是学术上的集成与创新,更是一次文化的溯源与展望。它致力于推动传统礼学与现代社会的对话,为中国哲学自主性知识体系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的当代理论课题贡献力量。
(昌柯杏撰稿,王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