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会议回顾 | 第二届“儿童哲学的中国话语”研讨会暨朱子学会儿童哲学专业委员会2025学术年会

时间:2025年09月08日

来源:

浏览:

2025年7月8-9日,第二届“儿童哲学的中国话语”研讨会暨朱子学会儿童哲学专业委员会2025学术年会在东莞市南城开心实验学校成功举办。本次年会是由朱子学会儿童哲学专业委员会(国家二级学会)主办,东莞市中海世纪城教育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东莞市南城开心实验学校和东莞市中海未来实验小学承办,厦门大学哲学系南强儿童哲学研究中心、思考拉儿童哲学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基教所儿童哲学项目学校联盟、温州市基础教育儿童哲学研究中心、故事田儿童哲学公益项目、上海教育出版社协办。本次年会200多位嘉宾现场参与,线上同步观看开幕式和讲座直播累计突破三千人次。东莞市南城开心实验学校校长邢向钊首先致辞,他表示学校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深化儿童哲学教学实践,让哲学真正走进孩子们的成长历程。朱子学会儿童哲学专业委员会会长曹剑波教授则从学术发展的角度,阐述了构建儿童哲学中国话语的重要性,强调要扎根中国教育实际,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儿童哲学教育路径。

期间,朱子学会儿童哲学专业委员会会长曹剑波教授为东莞市南城开心实验学校、东莞市中海未来实验小学授“儿童哲学教学科研基地”牌。


主题讲座期间,东北师范大学的于伟教授以《延长思考链是自否定的过程——儿童是如何思考自由的》为题,通过一个个真实的课堂案例,生动揭示了儿童自由思考的逻辑脉络与教育价值。讲座最后,于伟教授以简洁凝练的“几句话”,总结了自己对儿童哲学教育的现实思考,引发了在场听众的深刻共鸣。

华东师范大学程亮教授带来《儿童哲学的混龄教学实践》讲座。他从现实案例入手,条理清晰地讲解了开展混龄教学的背景原因与具体做法,并分享混龄教学模式的创新经验,深入探讨了这一实践对儿童思维发展的促进作用,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参考。

四川大学的刘莘教授则将目光投向经典,带来《杜威与儿童哲学》讲座。他深入溯源杜威教育思想与儿童哲学的联结点,提出将杜威“实用主义”翻译新解为“实践主义”的观点。现场,刘莘教授还邀请与会者共同阅读他新翻译并即将出版的杜威教育著作的有关段落,让大家在文字中体悟杜威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江南大学的吴格明教授以《一个儿童哲学的极好文本——〈两小儿辩日〉的哲学意蕴和教育价值》为题展开讲座。他以《两小儿辩日》这一经典文言篇章为范本,细致剖析其中蕴含的思辨内核与教学适配性,彰显华夏古人的独特智慧与教学对话方式的特色,展现出传统文化与儿童哲学教育结合的广阔空间。

厦门大学曹剑波教授带来《儿童哲学教学中如何避免相对主义?》的讲座。他以知识论的语境主义为理论背景和方法论手段,深刻反思了如何在儿童哲学对话中,防止“什么都对”“谁的说法都有道理”此类易造成师生认知混乱的相对主义立场,并提出“有效”“可行”“认同”三条简单可操作的标准,为儿童哲学实践提供了清晰的判断策略。


创新成果展示:多元视角下的儿童哲学实践探索

2025年7月8日下午,由朱子学会儿童哲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儿童哲学教学成果展示交流评审活动”在广东东莞如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学者与一线教师齐聚一堂,86项入围成果依次展示,共同谱写儿童哲学在中国教育语境中的多元实践与深度探索篇章。

活动邀请了教育学、哲学、心理学及儿童发展等领域的专家组成评委团,围绕“儿童哲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索与创新路径”展开专业评议与研讨。评审现场高潮迭起、精彩不断,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教师的教育信仰与哲学热忱,映照出儿童哲学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鲜活轨迹。


本次活动设置五个评审小组,从不同角度探索儿童哲学教育的可能性:

第一组:深耕哲思 | 用哲学照亮童年“生死课”“公平观”:由上海交通大学刘学良老师担任评委,共评审成果18项。该组聚焦“生命教育”“公平意识”“儿童视角下的时间观”等哲学主题,课程设计兼具思想性与童趣感,在低龄段教学中融入具身认知的探索路径,生动呈现出儿童哲学如何走进真实课堂、照亮成长难题的独特方式。

第二组:跨界共奏 | 多学科奏响哲学乐章:在廊坊师范学院倪凯歌老师的带领下,该组展示内容涵盖儿童诗歌、美术表达、道德与法治、教育游戏等多个领域,展现了“多学科协同下的儿童哲学教学设计”的实践可能。从图像到语言,从游戏到思辨,每一个作品都在探问:哲学如何跨越学科边界,与儿童的真实经验相遇?

第三组:思辨之光 | 在道德困境与身份认同中照见真我:由福建师范大学郑敏希副教授担任评委,该组以语文教学、心理健康、道德判断为依托,展开15项富有洞察力的课堂探索。教师们带着孩子们一起面对道德困境、讨论身份认同、参与思辨对话,在语言与思维的交织中,唤醒儿童内在的哲学意识与人文关怀。

第四组:本土深耕 | 做扎根土壤的“生命树”:浙江师范大学杨妍璐老师主持的第四组,聚焦高校与一线教师共建的课程包、原创绘本、课堂剧本等教学成果,共评审17项。从校本课程构建到幼小衔接设计,从哲学游戏到具象剧场,现场充满创意与感染力。杨妍璐老师在总结中动情地说:“有些东西像花,绚烂却易逝;而我们更像树,深深扎根于儿童哲学的土壤中,有基础、有包容,也有向上的生命力。” 这一比喻,道出了儿童哲学教育的根本价值——以哲学为根,与孩子一同生长。

第五组:未来探索 | AI 对话拓展教育新场域:由暨南大学陈永宝副教授担任评委的第五组展示项目多达24项,是全场规模最大的小组。从AI对话工具到家庭哲学教育,从情绪管理课程到教育戏剧,展示内容跨界融合、形式新颖。该组以“数字化与多元场域中的融合路径”为核心议题,呈现出儿童哲学教育在未来场景中的拓展维度。

此次成果展示不仅是一场教学盛会,更是一场思想的流动与信念的汇聚。哲学,作为连接儿童经验与教育理想的桥梁,在这次评审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教育张力。正如现场教师所言:“我们不只是传递知识,更是在陪伴孩子成为思想的主人。”


2025年7月9日,第二届“儿童哲学的中国话语”研讨会在东莞南城开心实验学校进入第二天日程。当日聚焦分论坛研讨与成果总结,37位专家学者带来深度分享,92份获奖成果新鲜出炉,共同勾勒出儿童哲学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的鲜活图景。

上午8时30分,分论坛议程正式开启。会议共设置九个分会场,专家们分别围绕儿童哲学基本理论—学前、儿童哲学基本理论—中小学、儿童哲学教师支持与信息技术、逻辑教育与儿童哲学、儿童哲学与哲学理论、中小学儿童哲学探索、幼儿园儿童哲学实践探索等主题展开多元研讨,现场思想碰撞不断,精彩纷呈。


分论坛各报告密切相关、层层递进,以理论探究为基础,逐步挖掘深层渊源。在“儿童哲学基本理论—学前” 分会场,杨妍璐老师从米歇尔·亨利生命现象学视角切入,提出《婴儿的哲学》研究框架,认为婴儿对世界的原始感知蕴含着哲学思维的萌芽,为儿童哲学的起点研究提供了新范式。“儿童哲学与哲学理论”分会场中,潘芷茵老师以陆九渊《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为切入点,剖析“场屋之文”中的圣学辩论对当代儿童哲学本土化的启示;朱竟榕老师提出《儿童哲学中国化现实路径:汲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智慧》,主张结合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实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哲学体系。

中小学实践领域呈现出多学科融合的鲜明特点。刘学良老师在《以智促德:儿童哲学深化道德教育探究》中,提出通过哲学思辨提升学生道德判断力的“三阶教学法”;王晨老师则分享了《儿童哲学和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融合教学实践》,以 “死亡是不是生命的终点” 主题课为例,展示如何通过哲学对话培养学生的价值思辨能力。

幼儿园实践探索更注重生活化与游戏化。刘黎帆老师的《亲子儿童哲学共育坊》,创新设计“家庭哲学对话手册”,推动家长与孩子共同开展“餐桌辩论”“睡前追问”等互动活动;叶艳老师则通过《打开儿童哲学的艺术表达之门》,介绍了幼儿通过绘画、泥塑等艺术形式表达哲学思考的实践经验,其中“彩虹是否有尽头”主题创作展引发广泛关注。

在“儿童哲学教师支持与信息技术”分会场,索磊老师的《儿童哲学视域下〈中小学AI素养框架〉的教育伦理审视》,直指AI教育中“算法霸权”对儿童独立思考的潜在影响,呼吁建立“人机协同”的哲学教育模式。

在各会场之间,与会嘉宾可以根据自身兴趣选择感兴趣的主题旁听,并在报告结束后的提问环节中与报告专家展开深度学科探讨,这种流动的参与方式为思维的交互提供了新的可能。


上午10时50分,学会评委最终评审出获奖成果92份,其中一等奖16份,二等奖28份,三等奖48份,并对积极参与的单位和团队颁发团体奖项。从每一份作品中,都能感受到教育工作者对儿童哲学的赤诚。今日的成果不是终点,而是路标,它们在这条融合传统文化与儿童哲思的征途上,将继续清晰地标记出儿童哲学工作者一个又一个坚实的脚印。


下一篇: 第三届“知识与规范”学术研讨会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