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实践中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逻辑,在人才培养中厚植文化自信与使命担当,厦门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修班实践队在系党委书记杨松、党委副书记王晓萌、团委书记蔡振磊和辅导员林晋扬的带领下,于7月11日至15日赴陕西西安、延安两地开展调研学习。三秦大地厚重的历史积淀与炽热的革命精神,让队员们深切体悟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迸发出的强大生命力。
探寻古都文脉,赓续千年薪火
7月12日-13日,马中班实践队一行深入西安开展调研,先后探访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博物院、丽山园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实践队师生驻足于红陶黑彩、礼乐青铜等文物前,深切感受到关中“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深厚历史积淀与文化底蕴,体悟关中大地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的文化魅力。在西安博物院,“千年古都”“帝都万象”“府城西安”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三彩驼俑等文物见证着丝绸之路的悠久历史,馆外的小雁塔历经千年风雨依旧矗立。这些珍贵的历史遗存既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载体,师生们在触摸文明脉络、聆听丝路风情的过程中,愈发体会到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遗产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增强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有着深远意义。在丽山园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气势恢宏的陶俑阵列彰显着秦风的雄浑气魄,主题展览中“中国紫”的呈现精彩纷呈,队员们从中品味出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思想精髓,也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融找到了生动的历史注脚。








红色血脉铸根魂,延安精神励初心
7月14日,从西安到延安,马中班实践队在红色沃土上继续追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足迹。延安革命纪念馆里,磨损的步枪、泛黄的家书、先辈们在窑洞里油灯下坚守信仰的故事,为“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这一真理作出了最生动的诠释,陈嘉庚先生“中国的希望在延安”的感慨更是激起全体师生的强烈共鸣。骄阳下,师生们登上宝塔山,俯瞰延安新貌。延安新城的塔吊与老城的窑洞相映成趣,此刻“党与人民同呼吸”不再停留于文字表述而是具象的呈现,正如革命时期的红军与百姓一起开垦南泥湾一般,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和群众更是共同绘就着新的图景。夜幕中,红色剧目《延安,延安》里战士们冲锋的身影,让“革命理想高于天”有了温度,更让实践队师生深切体悟延安精神不是陈列的遗产,而是仍在不断生长的精神根系,革命火种生生不息,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7月15日,马中班陕西之行圆满结束。在本次实地研学活动中,马中班师生在西安的文物中读懂了“文化自信”的历史底气,在延安的红土上领会了“初心使命”的实践内涵。实践队师生深刻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根脉,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二者的结合从不是理论的拼接,而是在历史与现实中自然生长的必然结果。各位学员也纷纷表示,将以此次调研学习为契机,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带着这份从历史与实践中汲取的力量,让文化传承有实感,让理想信念有根基,在复兴之路上,做有根有魂的追光者。
实践队员有话说
方艺潼:
在参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修班实地研学的过程中,我们走访西安、延安,从陕历博触摸历史底蕴,在兵马俑感受人民伟力,于红色地标领悟理论与实践融合。深刻认识到二者相互成就,今后我将以行践知,助力传承创新,让真理与文化同辉,照亮前行之路。
吕千慧:
在十三朝古都的西安,走进博物馆,从商周青铜的斑驳纹路到盛唐文物的璀璨光华,我感悟到了中华文明强大的生命力;而到了革命圣地延安,登上宝塔山,进入革命纪念馆,学习延安精神,我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西安传统文化与延安革命精神共同诠释着中华民族从历史深处走来的精神密码,也指引着民族在传承中创新、在坚守中前行的方向。
图片:吕千慧
视频:易佳琪
文字:王佳俪、易佳琪
审核:林晋扬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修班简介】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第二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落地生根,哲学系结合学科专长,依托系级科研平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开设首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修班”。“马中班”通过加强对青年学生的党建引领和学术提升,切实为党和国家培养一批具有忠诚的政治品格,浓厚的家国情怀,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和国学理论功底,业务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青年骨干。首期“马中班”于2023年12月开设,目前已开设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