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5日,厦门大学哲海潮学社精心策划的“本科生学术沙龙”系列活动第一期与第二期,在南光一320教室顺利举行。来自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的六位青年优秀本科生围绕中西哲学经典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以扎实的学术功底与新锐的理论视角,呈现了一场兼具思想深度与创新价值的学术盛宴。

第一期活动由厦门大学哲学系 2023 级本科生徐海烽主持。
在第一期沙龙中,复旦大学哲学学院2021级本科生翁仕逵率先开讲。她以《从“〈诗〉言志”看先秦儒家诗教思想——子夏与荀子〈诗〉学思想的比较研究》为题,深入剖析孔门后学对《诗》教传统的不同诠释路径。在交流中,翁同学指出,子夏以“礼后乎仁”为核心,通过《论语》中“绘事后素”的经典对话,揭示诗教的本质在于回归内心的道德自觉,强调“克己复礼”作为君子成德的内在根基;而荀子则以“圣人之志”为切入点,通过《荀子》中83处引《诗》文本,展现其“隆礼杀《诗》”的外王取向,主张通过礼义法度将诗教外化为社会治理的规范体系。二者对“《诗》言志”的不同诠释,本质上折射出先秦儒家重建礼乐秩序的两种路径——子夏重“心”的内在涵养,荀子重“礼”的外在建构,为“经典的儒家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想史视角。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2021级本科生张晓琪在《从“孔子形象”的建构看〈韩非子〉与〈庄子〉思想》中,聚焦两书中孔子形象的三重维度:作为“被肯定的圣人”,两书均认可孔子的文化贡献,但韩非子以“仲尼,天下圣人也”为引,旋即批判儒家仁义治国的 impracticality;作为“被批判的儒者”,庄子借“楚狂凤歌”等寓言直指儒家礼教对自然人性的束缚,韩非子则以“儒以文乱法”强调法家治术的现实效能;作为“被利用的代言人”,《韩非子》中孔子化身“重罚轻赏”的法家谋士,《庄子》中孔子则成为道家“心斋”“坐忘”之道的传播者。她认为:这种多元形象的并存,本质上是法道两家借孔子之“壳”,浇筑自家理论之“核”,展现了先秦诸子借重权威以建构话语体系的共同策略。

厦门大学哲学系2021级本科生雷子乔在《孟子人性论路径选择——“天下之言性也”章新诠》中,针对学界聚讼千年的“故”“利”之辩,提出否定系新解。他通过训诂学、思想史双重考证,指出孟子批判杨墨学派以经验主义“故者”路径建构自然人性论,陷入“以利为本”的功利困境,而孟子本人则以“孺子入井”的思想实验,开辟先验主义新路径,将人性根基锚定“善端”,既避免经验论的工具理性陷阱,又突破旧有先验论的牵强附会。这一研究不仅厘清了孟子人性论的方法论特质,更揭示其为儒学突围所做的理论努力。

特邀点评嘉宾厦门大学哲学系2022级博士生李赫分别对三位的报告进行了深入点评,不仅深化了报告主题,更激发了与会者对哲学研究方法论的深层思考。

第二期活动由厦门大学哲学系 2022 级本科生王子章主持。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2021级本科生陈瀚睿在《马克思女性主义再生产理论的突破与谬误》中,聚焦Susan Ferguson对资本主义童年异化的研究,揭示社会再生产理论(SRT)的双重贡献:一方面,通过“向下”与“向上”的双向分析框架,突破“家务劳动工资化”运动的经济还原论与“双重系统论”的理论割裂,展现资本主义如何通过教育、家庭等领域渗透规训儿童;另一方面,指出其过度依赖Holloway“劳动二重性”理论,导致“具体劳动抵抗”陷入概念循环,未能真正揭示生产关系本质。这一研究为马克思女性主义理论的精细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参照。

厦门大学哲学系2022级本科生林郑豪以《政治的断裂:从黑格尔到马克思的“国家”——从列斐伏尔〈论国家〉第二卷出发的重构》为题,借列斐伏尔“政治断裂”理论,解析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哲学的双重超越:黑格尔视国家为“客观精神的最终实现”,将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伦理环节;马克思则通过“异化劳动”理论,揭露国家作为资产阶级统治工具的“虚幻共同体”本质,指出其既承载资本逻辑的内在要求,又不得不与资本保持批判距离。这种断裂不仅是哲学方法论的转向,更是对现代性政治困境的根本诊断,为理解当代国家与社会关系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视角。

厦门大学哲学系2021级本科生赵若曦在《双重逻辑的交织与互构:青年马克思哲学立场第一次转变的再审视》中,回应学界关于“法权唯物主义”与“人本学唯物主义”的争论。她指出,1843-1844年的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既通过“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确立法权唯物主义的现实维度,揭示财产关系对政治结构的决定作用;又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沿用费尔巴哈“类本质”异化逻辑,将劳动异化追溯至人的类存在疏离。这种双重逻辑并非断裂或叠加,而是通过“市民社会批判”提供现实基础,借“异化劳动理论”注入价值批判,最终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现对二者的辩证扬弃,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诞生埋下伏笔

2024级博士生牛博文作为特邀点评嘉宾,分别从文献考据与理论建构双重维度展开深度点评,聚焦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青年学者需警惕理论范畴的抽象化,应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把握思想演变的真实脉络。
青年学术的时代担当 此次学术沙龙历时整日,六场报告既深耕经典文本,又展现理论创新,既有中西哲学的横向对比,又含古今思想的纵向勾连。青年学者们以扎实的文献功夫、敏锐的问题意识与开放的理论视野,展现了哲学研究的蓬勃活力。哲海潮学社通过搭建校际交流平台,不仅为本科生提供了展示学术成果的舞台,更以“青年之思”叩问哲学根本问题,延续了厦门大学哲学系“学术薪火相传”的优良传统。
文:童嘉烨
图:王子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