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会议回顾 | 第三届“知识与规范”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成功举办

时间:2025年11月03日

来源:

浏览:

 2025年10月25—26日,由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的规范与认知理论研究中心主办,厦门大学哲学系承办的第三届“知识与规范”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思明校区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国内十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知识与规范”相关前沿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展现了该领域的前沿思考。


01开幕式

 会议于25日上午在厦门大学思明校区开幕。开幕式由厦门大学哲学系赵海丞副教授主持。中国知识论专业委员会会长、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的规范与认知理论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朱菁教授;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的规范与认知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厦门大学哲学系曹剑波教授分别发表开幕致辞,并对各位与会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朱菁教授和曹剑波教授致开幕词)


02 开幕主旨演讲

 开幕式后,主旨演讲环节由厦门大学哲学系王凯立主持,厦门大学哲学系曹剑波、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王聚分别做主题报告。

 第一场报告是厦门大学曹剑波的《个体应如何对待与群体的分歧?》。曹剑波主要讨论了“遵从多数难题”。对此,他提出两项解决路径:一是设定支持率阈值;二是按信念在信念之网的重要性从表层到深层逐步推进调整。最后,曹剑波强调,理性遵需兼顾集体认知与个体信念,避免盲目跟从或固执己见。

 第二场主旨报告是复旦大学王聚的《论高阶无知的样态》。他区分“一阶无知”与“高阶无知”,并在“无知标准观”下细分七种一阶无知,探讨其与二阶无知的对应关系。他指出,深层无知仅伴随对自身的高阶无知,其他类型则与多种二阶无知共存。最后他指出,并非所有无知都能“自知”,这为理解“自知无知”边界及认知改进提供了新思路。


03分会场汇报

 25日上午、25日下午和26日上午,七场分论坛分三轮平行举行。与会学者们围绕“知识与规范”这一主题汇报最新的学术论文。每一分论坛设有点评和讨论环节。

 10月25日上午,第一分会场在厦门大学联兴楼103教室举办,由来自厦门大学的田海滨主持。首先是广西大学黄宇驰作题为《“理由”不具有规范优先性》的报告。他反驳了“理由优先”主张及施罗德的论证基础,提出规范性决策需行动者慎思。中山大学陈予展在《语义规范性问题新解》中以戴维森三角测量论证为基础,提出区分两类三角测量及其对应的规范性。田海滨和黄宇驰分别进行点评。

 10月25日上午第二分会场在厦门大学南光楼214室举办,由复旦大学的王聚主持。广西大学刘思甜在《可行主义:一种解决运气问题的新路径》的报告中,提出一种应对认知运气问题的“可行主义”的方案,以在客观性规范失效时形成正确的信念和知识。浙江大学唐璐琪作题为《知识是行动的必要性条件吗?》的报告。她指出,次阶规范与责任能力论两种辩解策略均无法应对坏运气案例,因而知识并非恰当行动的必要条件。对于汇报所涉及的问题,评议人和主讲人进行了充分而深入地讨论。

 10月25日上午第三分会场在厦门大学思明校区南光楼216举办,由来自上海财经大学的方红庆主持。浙江大学高若森报告了《人工智能的规范性困境:从事实到规范的鸿沟》,他将规范性细分为“语形规范性”和“实际规范性”,认为人工智能仅达成了前者,仍无法实现后者。厦门大学黄昕阳在《从断言真假到认知操控》中从知识论视角探讨“假新闻”定义的范式转变,指出自2016年以来该概念日益模糊,并尝试以知识论路径予以重释。方红庆和高若森分别进行点评。


 10月25日下午,第一分会场在厦门大学联兴楼103报告厅举办,由来自广西大学黄宇驰主持。岭南师范学院王荦思在《协变对齐:科学范式革命的契约生成理论》中提出“节奏对齐”与“契约生成”模型,构建整体主义知识论。复旦大学黄义鹏在《求是与卫道:论清初图书易学辨伪的认知责任》中分析清初图书易学辨伪,认为这是学者践行“求是”与“卫道”双重认知责任并通过考据方法净化儒家道统的过程。华中师范大学黎一豪在《波普尔视域下的知识蒸馏与AI知识》中指出,知识蒸馏以预设形态与优化机制体现了波普尔“第三世界”的客观知识进化。王荦思、黄宇驰分别进行点评。

 10月25日下午,第二分会场在厦门大学南光楼214教室举办,上半场由中国科学院哲学所李卓群主持。王健作题为《探究的目的规范性何以可能?》的报告,以认识论实效主义论证探究目的的规范性。田海滨作题为《规范同一性论题与探究转向》的报告,提出“认知规范优先”的复合解读,认为探究转向促进了认知规范与研究方法的转型。王健和田海滨对对方报告进行了互评。

 下半场由西安交通大学哲学系王健主持。中国科学院大学李卓群作题为《泥沼人的理智德性:德性知识论与形而上学解释》的报告。他以沼泽人实验指出经典德性知识论局限,提出新的解释方案,修正德性知识论框架。厦门大学陈天乐作《健忘症、荷兰赌与实用入侵》报告,指出实用入侵面临荷兰赌挑战,质疑其健忘者类比逻辑。两场报告分别由田海滨和王健点评。

 10月25日下午,第三分会场在厦门大学南光楼216举行,上半场由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喻郭飞主持。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奇琦作题为《不知对错,何以道德?》的报告,讨论在道德不确定与难以判别对错的情境下,道德判断与实践如何可能及其规范依据。浙江大学赵梓铭作题为《群体知识的新解释》的报告,提出群体层面知识生成与表征最小累积论框架。喻郭飞和王奇琦分别点评了报告。

 下半场由厦门大学知识论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王奇琦主持,厦门大学张哲敏作题为《基于合理期望的道德责任:何种规范性期望?》的报告,从“合理期望”视角界定道德责任成立的规范性条件与边界。厦门大学刘耀东作题为《认知期待成功捍卫了共同接受解释吗?》的报告,评估“认知期待”理论的论证力度。王奇琦和喻郭飞分别担任点评人。


 10月26日上午,分会场汇报在厦门大学南光楼214教室举办,由浙江大学唐璐琪主持。厦门大学哲学系赵海丞首先报告了《Solving the lottery problem virtuously》。他评析了现有德性可靠论方案在解决彩票问题上的不足,强调认知能力应体现为“接触命题的使真者”。随后,浙江大学王栎珑报告《Do You Know How to Raise Your Arm?》,认为“基础行动”的规范性取决于是否存在需克服的语境障碍。王健与赵海丞分别担任点评人。


04闭幕主旨演讲

 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奇琦主持了本次闭幕讲演。上海财经大学哲学系方红庆、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喻郭飞和厦门大学哲学系郑伟平分别作主旨演讲。

 上海财经大学方红庆以《论康德式的认知规范性》为题作第一场主题讲演,他指出,认知后果论因允许认知价值权衡,会得到荒谬结论。为此,他主张转向“认知康德主义”,以具有绝对约束力的原则禁止不当权衡,并分析了求真主义、“人性公式”与德性义务三种进路,最终构建了康德式的认知规范性图景。

 华侨大学喻郭飞以《真理紧缩论的规范性问题及其回应》为题作第二场主题讲演,报告探讨真理紧缩论面临的“规范性问题”。他最终指出,真的规范性具有透明性,它并未给“真”增添实质性内容,从而可以与真理紧缩论的核心主张兼容,这一主张为化解紧缩论的规范性危机提供了新的思路。

  厦门大学哲学系郑伟平以《朝向一种知识规范主义》为题作第三场主题讲演。郑伟平指出,“知识是规范的”该观点面临多重质疑。针对质疑,他区分强、弱与温和规范性,认为知识作为认知探究的终极目标,天然具温和规范性。为知识规范主义提供新的理论支撑。

  本次研讨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此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国内外十余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哲学研究者,二十余场汇报紧扣“知识与规范”这一前沿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有效推动了“知识与规范”领域的研究进展,为后续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文:李俊一、李锦添、李宇豪、王康旭

李青原、马迅、安贵娴、邱荟凝


下一篇: 讲座预告 | 肖芬芳:从“理一分殊”看朱熹理教对传统礼教的更新 | 南强哲学论坛第48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