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讲座回顾 | 施耐德:19-21世纪的诠释学——从史学方法论到本体论的转变 | 南强哲学论坛第484期

时间:2025年10月24日

来源:

浏览:

  2025年10月21日早,由厦门大学哲学系主办的南强哲学论坛第484期在南光楼320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期讲座荣幸邀请到德国哥廷根大学东亚系主任施耐德(Axel Schneider)教授担任主讲,讲题为《19-21世纪的诠释学:从史学方法论到本体论的转变》。讲座由我系李璐楠副教授主持,周建漳教授担任与谈人,多位师生到场聆听。

施耐德教授在讲座中,系统性地梳理了西方诠释学在过去两百年间的核心发展路径。他指出,这条路径的核心特征,是从一种如何正确理解历史文本的“研究方法”,转变为一套关于“人如何理解世界”的本体论哲学理论。讲座内容主要围绕三位关键哲学家的思想展开:十九世纪的施莱尔马赫将诠释学发展为寻求作者原意的普遍方法;二十世纪的海德格尔则彻底改变了这一方向,实现了诠释学的“本体论转向”;而后来的伽达默尔则在海德格尔的基础上,构建了更为完善的哲学体系。

施耐德教授着重介绍了海德格尔的思想。他详细解释了海德格尔提出的“前结构”这一关键概念。施耐德教授指出,按照海德格尔的观点,任何人在尝试理解事物之前,都已经被其自身的成长背景、生活经历和知识传统所深刻影响,不存在纯粹的、不带任何先入之见的客观理解。施耐德教授进一步说明,海德格尔的贡献在于将诠释学扩展为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整体理解,即理解活动不再局限于文本内部的语义循环,而是扩展为“文本与环境之间的循环”,进而发展为“人与所处环境之间的循环”。理解不再是对外在对象的客观把握,而是人存在于世的基本方式,是人在具体生活世界中不断与周围环境互动和融合的过程。

在讲座的正文部分结束后,现场师生与施耐德教授展开了热烈的互动讨论。在这一环节,施耐德教授明确表达了对将世界划分为“主体”与“客体”的思维方式的警惕。在他看来,现代的两种社会模式,在将自然界视为一个可以被无限分析和利用的“客体”或“资源库”这一点上,共享着同样的逻辑。他主张,我们应警惕这种将自然对象化的态度,转而寻求一种更富对话性的关系。

同时,施耐德教授也将这种思考延伸至人类社会的交流困境。针对网络时代不同观点之间难以互相理解的现象,他认为关键在于克服自身“前结构”的异化。他鼓励听众拓宽视野,认为真正的理解不仅需要专业领域的深耕,更需要专业之外广阔的人文素养。

在回答关于文明比较的问题时,施耐德教授提醒大家要警惕“西方”这类笼统概念,强调应深入具体的历史语境进行细致分析,以避免简化思维带来的误解。整场讲座中,施耐德教授系统梳理了诠释学的理论发展脉络,并结合现场讨论,指出这一哲学传统对思考当代科技文明、生态环境和跨文明理解等现实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讲座内容详实,交流深入,最终在现场掌声中结束。


上一篇: 讲座预告 | 论知物之所是——从反怀疑论到探究 | 南强哲学论坛第488期 下一篇: 讲座预告|亚里士多德的归纳概念和科学探索|南强哲学论坛第48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