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会议回顾 | 厦门大学哲学系成功举办中国知识论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年会

时间:2025年09月19日

来源:

浏览:


九月的鹭岛,海风轻拂,秋意渐浓。由中国知识论专业委员会主办,厦门大学哲学系承办,厦门大学知识论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协办的“中国知识论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年会”于2025年9月12日至14日在厦门大学思明校区顺利举行并圆满落幕。来自国内外二十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六十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知识论领域的前沿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研讨。

参会人员合照



01 开幕式


会议于13日上午在厦门大学思明校区隆重开幕。开幕式由厦门大学哲学系赵海丞副教授主持。中国知识论专业委员会会长、厦门大学哲学系朱菁教授首先发表了开幕致辞,对各位与会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回顾了学会的发展历程。随后,中国知识论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厦门大学哲学系郑伟平教授进行了题为《知识论在厦大》的报告,介绍了知识论研究在厦门大学的深厚传统与最新进展。

开幕式 郑伟平老师

开幕式 朱菁老师


中国社会科学院刘新文研究员作了题为《中西哲学互鉴视野下的金岳霖知识论》的主题讲演。报告深入阐释了金岳霖的哲学体系不仅是静态的结构,更是一个动态的思想历程。刘新文研究员指出,金岳霖的知识论思想始于对休谟哲学的批判性反思,并深受罗素等分析哲学家的影响。他通过对“意像”“关系”“事实”等核心概念的精深分析,逐步构建起自身的理论大厦。尤为重要的是,金岳霖在这一过程中创造性地融入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提出了“理有固然,势无必至”等重要命题,最终在其著作《知识论》中形成了成熟的体系。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中西哲学互鉴的治学路径与思想精髓。

开幕式演讲人 刘新文老师


浙江大学楼巍教授以《维特根斯坦的枢轴知识论》为题作主题讲演,系统梳理了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核心思想。报告从康德所言的“哲学的丑闻”——即外部世界实在性问题——出发,对比了怀疑论与摩尔的常识辩护。楼巍教授指出,维特根斯坦从摩尔“我知道但我无法证明”的困境中获得启发,提出了“枢轴命题”的概念。这些命题并非我们所“知道”的经验知识,而是构成了我们所有知识、怀疑和探究活动得以可能的基础框架,如同门必须依赖固定的“门轴”才能转动。这一理论深刻地揭示了普遍怀疑论的不可能性,因为它将动摇我们语言和意义的根基。

开幕式演讲人 楼巍老师



02分论坛的专题讨论


13日下午和14日上午,九场分论坛分两轮平行举行。与会学者们围绕各自的研究领域,汇报了最新的学术论文,议题广泛,涵盖了德性知识论、社会知识论、人工智能知识论、怀疑论、证据理论等多个传统与新兴领域。

13日下午的分论坛由四场报告论坛和一场专题研讨会组成。四场报告分论坛由南京大学胡星铭教授、浙江工商大学董山民教授、复旦大学王聚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王健副教授、厦门大学田海滨助理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赖长生副教授、云南大学张小星教授和华侨大学喻郭飞副教授主持。报告人包括厦门大学赵海丞副教授、广东工业大学何纪澎助理教授、北京大学赵斌助理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王健副教授、复旦大学王聚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赖长生副教授、重庆大学金凤琴助理教授、南京林业大学杨修志副教授、南京农业大学赵莹莹助理教授、内蒙古大学刘诗韵副教授、浙江工业大学舒卓副教授、德国明斯特大学王云卉博士后,以及来自厦门大学、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山西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博士硕士研究生。


分论坛一:


分论坛2:


分论坛3:


分论坛4:


分论坛5:

厦门大学曹剑波教授所著《哲学直觉作为证据的合理性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5)专题研讨会,由厦门大学的王奇琦副教授主持,曹剑波教授向与会者阐述了其著作的创作历程。山西大学的梅剑华教授、东南大学的张学义教授、云南师范大学的毕文胜教授、绍兴文理学院的方环非教授以及王奇琦副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对这部专著的学术贡献进行了深入的评议,并与作者进行了富有启发性的学术交流。

14日上午,热烈的学术氛围得以延续。四场报告分论坛分别由上海交通大学吕旭龙副教授、东南大学张学义教授、云南师范大学毕文胜教授和绍兴文理学院方环非教授主持。报告人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吕旭龙副教授、浙江工商大学董山民教授、华侨大学喻郭飞副教授、云南大学张小星教授、华南理工大学林玉玲助理教授、华中科技大学胡靖波助理教授,以及来自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博士硕士研究生。


分论坛6:


分论坛7:


分论坛8:


分论坛9:



03闭幕式大会


闭幕式由厦门大学王奇琦副教授主持,中国知识论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南京大学胡星铭教授与中国知识论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厦门大学曹剑波教授做闭幕演讲。


胡星铭教授带来了题为《理解主义:一种关于人生意义的新理论》的闭幕演讲。报告从“一个平庸的哲学工作者的人生是否有意义”这一深刻问题切入,挑战了苏珊·沃尔夫等学者将人生意义与“获得成功的客观价值”相捆绑的理论。胡星铭教授创新性地提出了“理解主义”:人生的意义在于其言行与心态既展现出对自己人生重要问题的理解,同时也被他人所理解。通过对开悟的西西弗、失忆的数学家等一系列思想实验的精彩剖析,报告论证了“理解”本身——特别是对自身局限性的理解——是构成人生意义的核心要素,它超越了成功与否的外部评判,为每一个普通人的生命提供了坚实的意义基础。

闭幕式演讲 胡星铭老师


曹剑波教授以《深层文明对话的知识论出路》为题发表了极具现实关怀的演讲。报告直面全球化时代“表层共识”与“深层隔阂”并存的困境,并从知识论的层面进行探源。曹剑波教授指出,“绝对不可错论”导致文明冲突,“可错论”又滑向价值虚无的相对主义,两者都无法为真正的文明对话提供出路。为此,他构建了“予境不可错论”作为解决方案。该理论既承认各种文明在其特定历史与实践“予境”中的内在合理性与不可错性,又强调“予境”的动态性、开放性与不平等性,从而打破了“文明优劣论”的独断和“文明无差别论”的虚无,为实现“和而不同”的文明共生局面提供了坚实的知识论根基。

闭幕式演讲 曹建波老师

演讲结束后,主持人王奇琦副教授对大会进行了全面总结,向承办本次会议的厦门大学哲学系相关教师以及全体会务助理人员致以衷心感谢,并宣布大会圆满结束。



05 理事会工作会议


会议期间,中国知识论专业委员会还举行了年度工作统筹会。会议增补了赵斌(北京大学)、林玉玲(华南理工大学)、呼文欢 (福建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赵莹莹(南京农业大学)、王健(西安交通大学)、王云卉(德国明斯特大学)、刘付华东(广西大学)、胡靖波(华中科技大学)、何纪澎(广东工业大学)、詹好(山西大学)等十位新理事,并就学会未来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规划,包括学会作为《哲学评鉴》的挂靠单位、推广“知识论与方法论丛书”与“知识论译丛”、筹办线上“世界知识论学家巡礼”讲座等。会议还宣布,第十届中国知识论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将在云南师范大学举办。

云南师范大学 毕文胜老师

本次年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国内知识论学者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交流平台,也集中展示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让我们共同期待明年在春城昆明的再次相聚!


文|张颖

图|李俊一 魏晨晨 张杨乐佳 安贵娴 范伯庸 李锦添 白嘉丽 黄海燕


下一篇: 会议回顾 | 上海人民出版社莅临我校开展“哲学著作出版”调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