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8日-20日,由厦门大学主办、厦门大学哲学系承办、朱子学会及中华朱子学会协办的“明清朱子学研究的新视野暨朱子诞辰89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隆重举行。本次会议以青年专家学者为主体,共邀请来自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中国的80余人参加了会议,围绕“朱子成德之学的理论与实践”“朱子学与阳明学”“朱子学与东亚儒学”“明代理学的传承与嬗变”“清代朱子学的发展”“清代理学工夫论的进路与形态”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4月19日上午,会议开幕式结束后,大会主题发言正式开始,厦门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申祖胜主持。
韩国成均馆大学终身教授、成均馆翰林院前院长崔英辰报告了《“理发”之“发”与“气发”之“发”是否相同?》,他以李退溪“四端理发而气随之”命题为核心,通过语义分析与哲学阐释,论证“理发”与“气发”之“发”存在本质差异。
厦门大学哲学系乐爱国教授报告了《“民心所存即天理之所在”:朱熹、蔡沈<尚书>学中的“民心”》,系统探讨朱熹、蔡沈对《尚书》“民心”思想的理学诠释与创新。
韩国首尔大学哲学系丁垣在教授报告了《韩儒郑道传与罗钦顺》,认为郑、罗二人都以朱熹的哲学为出发点,同时又都脱离了朱熹哲学的范围。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何俊教授报告了《湛若水的〈圣学格物通〉》,对湛若水编纂《圣学格物通》的缘由、该书之思想宗旨、著述结构及其主要特色做了系统梳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中国哲学史学会秘书长刘丰报告了《思想史与哲学史之间的〈西铭〉研究》,认为对《西铭》的研究角度不同导致了研究结论的不同,认为思想史与哲学史两种研究方法具有各自的边界,“内在的线索”与“外在的线索”应相互理解、相互吸收。
19日下午,会议设五个分会场,与会学者围绕朱子思想的内在理路继续展开深度对话,并就朱子学在明清时期的诠释转向、东亚传播及当代价值等前沿议题分组研讨。
第一分会场上半场以“礼学实践与经世思想”为主题,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特聘副研究员刘沁主持,清华大学哲学系长聘副教授赵金刚、山东理工大学《管子学刊》编辑部主编耿振东评议。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张清江批判了将儒家丧祭礼简化为情感表达,强调“追远”需通过“诚敬”实现与祖先的超越性沟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辑姜妮伶分析了朱熹的“巽以行权”思想,指出朱熹的经权观在维护国家道德秩序中的重要作用。杭州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天杰认为,丘濬的《大学衍义补》在继承朱子帝王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用的治国策略,对明代的政治和治国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杨少涵深入探讨了《中庸》“南方之强”和“北方之强”在汉宋时期的不同解释,并分析陈嘉庚如何将这一理念赋予现代教育实践中。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郑文泉通过比较陈宏谋的《五种遗规》和朱熹的《礼仪经传通解》,指出前者在继承朱熹社会阶层观的基础上反映了清代社会结构,推动了朱子学的实践转向。



第一分会场下半场以“宋明理学研究”为主题,由张天杰教授主持,张清江教授担任评议。赵金刚教授从“病根与工夫”的关系出发探讨身心转化思想,强调工夫论对揭示中华文明基本特质的重要意义。刘沁副研究员主张“理一分殊”是朱熹哲学的根本特征,“分殊”的普遍化体现了哲学思想从统一性到差异性的辨证发展。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吴瑞荻梳理了朱熹“夜气说”的发展历程,指出朱熹“夜气”思想从早期理论探讨到后期实践应用的转变。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刘健时聚焦“二程异同”问题,指出尽管程颢和程颐在学术上存在差异,两者仍属于同一学术体系。


第二分会场上半场以“朱子学与东亚儒学(上)”为主题,由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助理教授刘昊主持,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副教授赵甜甜、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柳旻定评议。首尔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元泰比较荀子和丁若镛的“人心道心论”,指出两者虽起点不同但都强调遵循天命。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谢晓东用“平行同构说和反平行同构说”梳理了道心人心与四端七情的关系,指出韩国儒学对朱子学的继承和发展。崇实大学哲学系教授宣炳三对比了朝鲜性理说和王阳明的心即理说,指出两者虽在逻辑上相似但本质上是不同的。韩国国立忠南大学哲学系教授金世贞探讨了韩国儒学中栗谷李珥的实心生态主义思想,主张人类应追求与自然合一的“真乐”。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田炳郁探讨了朝鲜王朝后期哲学家丁若镛关于人心道心说的演变过程,指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在茶山思想中的辩证关系。



第二分会场下半场以“朱子成德之学的理论与实践”为主题,由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邱振华主持,谢晓东教授、田炳郁教授评议。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袁素阐述了“天命之性”的三重含义,指出“有生之初”是人性应当追求的理想状态。柳旻定副教授分析了“恕”在不同时代和思想体系中的演变,揭示了丁若镛和朱熹对“恕”的不同解读。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江求流阐述了儒家德气论思想,分析了朱子在建构德气论方面的贡献。厦门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周漪宁从东西方哲学交叉互鉴的角度,阐述了朱熹的道德哲学对“是与应该”的伦理学难题的回应。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后张茹梦梳理了朱子学“未发之中”的不同层次内涵以及后世儒者对该问题的争论,指出常人如何形成涵养与致知并进的工夫体系。厦门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徐东辰探讨了朱子哲学中“心”的概念及其在沟通自然与道德中的作用,认为人心与天地之心在本质上同属一物。





第三分会场上半场以“‘心学研究’”为主题,由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刘付华东主持,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陈畅、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讲师魏鹤立评议。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郑泽绵以“无穷”为理论基石,围绕陆象山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和“万物皆备于我”等观点重构陆象山的形而上学论证。福建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周元侠对《心经附注》中的“心学”概念及内涵进行了说明,分析从朱子学到明代心学如何构建出一个“心为身主,敬为心主”的个体道德修养功夫论与主敬成圣的圣贤心学理论框架。五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全林强从白沙之学与朱子学的异同出发,证明了白沙之学仍可归入朱子学范畴,并进一步说明了朱子学在明代的多元化发展。北京体育大学讲师陈石军提出陆九渊晚年思想突破了“发明本心”与“六经注我”的简略概括,面向庶民讲学的《皇极讲义》实践揭示了一种“事”“心”互动的经典解释学。


第三分会场下半场以“‘格物论’再研”为主题,由周元侠副研究员主持并评议,评议人还有郑泽绵副教授。陈畅教授指出高攀龙提出了一种不同于朱子与王阳明的全新的一个心物关系学说,通过寂感论在形而上学层面开显出心灵的客观面向。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副教授傅锡洪认为朱熹格物致知的理论问题在于格物容易陷于将物视为与己无关的对象,但切己格物、兼顾理之精粗等对策可以解决以上问题。刘付华东老师通过对朱熹通感论的考察分析证成了朱熹道德同感的知识论功能和朱熹独特的整全性与形上意味。厦门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王凯立考察了朱子的大学格物致知补传的修改过程,指出朱子晚年用“体用”超越“内外”的二分、实现了格物致知思想的突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姜楠强调朱子主于理的“知觉”和主于气的“知觉”的区分,在此基础上,朱子知论的特点是更强调即物获知对修养功夫的重要性。



第四分会场上半场以“朱子学与阳明学”为主题,由厦门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李璐楠主持,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毛朝晖、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王子剑评议。南京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翟奎凤讨论了明清儒学视野中“天理如何体认”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编审胡海忠从“心外无理”切入,讨论了朱熹如何回应王阳明的批评。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冯兵从孝的形上基础、体用结构、评判准则与实践原理四方面探讨了王阳明的孝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蔡杰从阳明学早期争议分析朱、王差异,讨论了张岳与王阳明的三日论争。郑州大学哲学学院讲师李彬从工夫论角度讨论阳明哲学中良知与气的关系,指出王阳明强调用良知吸纳气。




第四分会场下半场以“明代理学的发展与演变”为主题,由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洪明超主持,冯兵教授、翟奎凤教授评议。毛朝晖教授讨论了刘宗周慎独哲学对《大学》《中庸》的心性论统合,以及建构的以意本论为特征的慎独哲学。河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牛伟从道统论的角度探讨了王廷相哲学的著述目的,认为王廷相建构了异于理学与心学的“气学道统论”。李璐楠副教授从重建儒家心性、经世合一之学以及“止修之学”的三重意义等角度探讨了李材对何为儒学的思考。王子剑老师诠释了罗钦顺的“一阴一阳之谓道”,认为罗钦顺的思想修正了朱熹理气论的矛盾,是宋明理学内部自我革新的重要环节。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吴婕从“阳动阴静”与“乾元坤元”的一体和“阳变阴合”的五行之序探究了蔡清的《太极图说》。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郭征讨论了王船山对民心问题的阐释,认为王船山对民心问题的思考为其重塑正统论开辟新道路。




第五分会场上半场以“清代朱子学的发展”为主题,由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副教授段重阳主持,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林、福建省委党校教授姜家君评议。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焦德明梳理了清代朱子学关于“敬”的三次论辩,并认为清儒对于“敬”始终存在主张和反对以静为本的两条线索。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方遥认为童能灵的体用观既强调理气之间的本质差异,同时也关注具体的理与气之间的密切关系,其目的都在于确立理对于气的规范与主宰意义,进而奠立人生价值。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讲师白发红从思想渊源与主要著作,日常生活中的工夫以及理气论等角度对晚清朱子学者刘尔炘的理学思想进行了总体分析。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何明阳在报告中概述了朱泽沄从时文、博洽之学转向朱子学的过程,具体分析了朱泽沄的“知性说”说。


第五分会场下半场以“清代理学工夫论的进路与形态”为主题,由白发红老师主持,焦德明副研究员、方遥副教授评议。陈林教授阐述了清儒童能灵对朱子思想的发展历程,认为童能灵为朱子思想之定说的判定体现出了其对朱子思想的独到见解。姜家君教授分析了康雍乾时期台湾儒学对朱子学的继承与发展,指出台湾朱子学更趋向于现实的外向性品格。段重阳副教授分析了朱子理学发展中“当然之理”和“所以然之理”的区别,认为朱子后学中的工夫仅是对当然之理的获取和遵循,丧失了对超越礼法秩序的天理之体验。江苏大学文学院讲师黄湛以朱止泉的朱子学研究为核心展开讨论,考察了止泉个人的学说宗旨,肯定其对清初朱子学研究的意义。福建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林晓媚认为李二曲在工夫论上与朱子既存在分歧,亦有相通之处。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何泽昕从义理、辨学、礼学三个方面分析了浙籍学者夏震武对清末理学发展的意义。




4月20日上午,会议设四个分会场,各分会场围绕不同主题,从哲学、历史、政治实践等多维度拓宽了明清朱子学研究的新视野,探索了朱子学的当代价值。
第一分会场以“明代理学的传承与嬗变”为主题,由吴瑞荻老师主持,姜妮伶老师评议。邱振华助理研究员认为,薛瑄对于朱子“理先气后”的理解将本原的视转换为构成论的视角,以强调理气不离。申祖胜助理教授认为高攀龙从形上、形下一气贯通的视角,构建了涵盖天、道、性、心的完整体系,凸显“气”的流动性与生成性,将个人修养置于宇宙生成的整体过程。刘昊助理教授指出杨廉开创了明代理学谱系编纂的先例,后世学者因学脉与地域差异,取舍人物而形成了多元版本,为学案体及近代哲学史提供了谱系话语框架。深圳大学助理教授孔维鑫认为,王塘南出于对归寂主静派的警惕和体用不融贯的忧虑而有“生几论”,对应于“生几论”而有工夫论上的“研几说”,“生机论”与“研几说”都可视为王塘南对《周易》“生生”思想的哲学重构。


第二分会场以“朱子学与东亚儒学(下)”为主题,由袁素老师主持,江求流副教授、陈石军老师评议。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准教授田中有纪阐述了清朝学者江永在天文历法和礼学方面的研究,将天文学纳入礼学体系以探寻“天人之际”,对朱子学进行了补充与发展。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龚颖分析了《学蔀通辨》在东亚地区的流传情况,体现程朱理学正统的地区性重建。赵甜甜副教授阐述了退溪、高谷和栗谷对“理”之能动性的不同理解,认为这些差异反映了朝鲜儒学对朱子学的本土化继承与多元化运用。高丽大学哲学系讲师金美笑阐述了退溪批判阳明“理无动”“心即理”与罗钦顺理气论的非实体化倾向,主张通过格物穷理与明察本心的三位一体工夫,恢复理作为形而上实体的本质。


第三分会场以“‘旧学’与‘新知’”为主题,由全林强老师主持,王凯立助理教授、黄湛老师评议。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孙星分析朱熹思想中太极、人极、皇极的内在关联,指出《太极解义》形成了以太极为依托的性论,成为朱子皇级新解的理论支撑。魏鹤立老师对陈来的著作《朱子的哲学世界》的方法论意义进行讨论,提出了朱子学研究的光谱问题和朱子学研究的原色问题。洪明超博士后分享了徐复观对儒家思想“修己”与“治人”的区分,认为徐复观根据朱熹“子贡问政”章的注释而批评朱熹混淆了“修己”与“治人”是有待商榷的。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博士研究生郑涵彧以莫比乌斯环的拓扑结构引入,论述唐君毅对“理先气后”的新时间观,认为时间是具有生成与限定的动态实体。


第四分会场以“宋明理学研究”为主题,由李彬老师主持,蔡杰副教授、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兼副院长谷继明评议。厦门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白丹丹探讨朱子诚意论,强调善知与善行合一的工夫路径与现实意义并回应了伪善问题。清华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邵佳悦汇报李光地重释“诚意”,主张严辨“意”“念”并将“意”提升为心性本体工夫,契应理学内在工夫论的转向。厦门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昌柯杏阐述阳明经学观的主体性扭转,体现经史合一的修习路径。厦门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王晨比较王阳明与罗钦顺的“格物”理解,指出阳明批评程朱“析心与理为二”,罗钦顺“通彻无间”的物我无内外诠释虽相互回应,却因基本立场差异难以完全契合。


大会闭幕式由王凯立助理教授主持,张清江教授、江求流副教授、郑泽绵副教授、蔡杰副教授以及陈林教授代表五个分会场做了总结发言。至此,“明清朱子学研究的新视野暨朱子诞辰89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圆满落下帷幕,本次会议以历史纵深与当代视野交融为特色,聚焦明清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通过搭建跨国界、跨学科的学术对话平台,显著地推进了全球朱子学的研究、传播与普及。

图:林亦儿、金佳怡、杜嘉璐、洪嘉熠、冯子仪、周漪宁、叶诗露、姚艾佳
文:薛荣荣、徐子涵、刘小蝶、白丹丹、王晨、马讯、姚艾佳、昌柯杏、杜嘉璐、李俊一、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