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

杨松

杨松

教授

电子邮件:yangsong@xmu.edu.cn

主要研究领域:规范与规范性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元伦理学


杨松,男,198311月生。20116月毕业于厦门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导师为徐梦秋教授)。20117月起任教于厦门大学哲学系,先后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现任厦门大学哲学系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182-20192月赴美国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哲学系访学。主要社会兼职有福建省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价值论研究分会理事、福建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等。研究方向为规范与规范性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元伦理学。

主持的科研项目:

1. 202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世界观转变与形成时期的马克思思想规范性维度研究(1837—1848)(在研)

2. 201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当代西方学界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基础伦理思想的系列研究。(已结项)

3. 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语言分析与规范判断。(已结项)

4. 2016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问题研究。(已结项)

5. 2015年厦门大学中央高校科研业务经费项目:近四十年来西方元伦理学的新进展研究。(已结项)

任教以来发表的论文:

1. 杨松、杨璠:《历史唯物主义的道德规范性与阶级利益——兼及马克思主义的正义问题》,载于《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24年第2期。

2. 杨松:《既要实在论,又要道德动机——作为新型道德实在论的敏感性理论》,载于《道德与文明》2024年第2期。

3. 杨松:《道德理由是压倒性的吗?》,载于《南京社会科学》2021年第4期。

4. 杨松、徐梦秋:《论作为行为之理由的规范》,载于《文史哲》2021年第6期。

5. 杨松:《道德动机的来源——当代休谟主义与康德主义的争论》,载于《学术月刊》2020年第7期。

6. 杨松:《规范性理由:内在理由还是外在理由?》,载于《世界哲学》2020年第4期。

7.杨松:《“事实描述”与“价值评价”》,载于《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19年第5期。

8. 杨松:《规范判断、规范动机与VM患者案例》,载于《自然辩证法通讯》2019年第9期。

9. 杨松:《元伦理学的视角:“随附性”探析》,载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

10. 杨松:《道德判断与道德动机——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的理论交锋》,载于《哲学动态》201812期。

11. 杨松:《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视角:“事实”何以推出“价值”》,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年第3期。

12. 杨松、韦庭学:《马克思主义伦理观是功利主义吗?——德里克·艾伦与布伦克特的争论评析》,载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年第6期。

13. 杨松:《规范的本质:从命令说到规则理论》,载于《道德与文明》2017年第6期。

14. 杨松:《道德假言推理何以有效?——非认知主义者对“弗雷格——吉奇问题”的解答》,载于《世界哲学》20176期。

15. 杨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道德》,载于《科学社会主义》20175期。

16. 杨松:《马克思主义伦理观是相对主义吗?》,载于《哲学研究》2017年第3期。

17. 徐梦秋、杨松:《规范判断的特征与功能》,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2期。

18. 杨松:《价值与规范是一体两面》,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11-17(A06)

19. 杨松:《西方元伦理学百年:主题与争论》,载于《世界哲学》2014年第4期。

20. 杨松:《“‘应该’蕴含‘能够’”(OIC)原则与义务》,载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21. 杨松:《“善”与非自然性质——摩尔思想变迁考》,载于《伦理学研究》2013年第2期。

22. 杨松:《“事实-价值”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解答——兼及对元伦理学的批评》,载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23. 杨松:《马克思主义是否从“事实”推出“价值”——西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成果、缺陷与启示》,《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主要讲授课程:

本科生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福建省一流本科课程)

哲学的历程:从泰勒斯到马克思(厦门大学一流美育与通识课程)

研究生课程:规范研究


联系方式:yangsong@xmu.edu.cn

办公地点:厦门大学南光一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