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厦门大学哲学系2025年出国(境) 交流宣讲会顺利举行

时间:2025年11月07日

来源:

浏览:


为鼓励哲学系学生积极参与出国(境)交流、拓宽国际视野,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1月3日下午,厦门大学哲学系2025年出国(境)交流宣讲会在南光一317会议室顺利举办。这是哲学系连续举办的第五期学生出国(境)交流宣讲会,哲学系副主任林育川教授、郑伟平教授,研究生院负责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陈沁芳老师,哲学系外事秘书李文娟老师,学生代表林崧驰和杨焯然以及哲学系本、硕、博学生共同参会。



宣讲会伊始,郑伟平教授致开场辞。他强调出国(境)交流是哲学学科“融通中外、对话思想”的关键途径,既能助力学生接触国际前沿学术动态,也能提升跨文化哲学对话能力。随后,他系统介绍了哲学系对外交流的概况。近年哲学系通过搭建校际合作网络、激活导师国际学缘资源,已与多所海外高校建立稳定合作;同时,依托导师境外合作机构与课题,为学生对接海外导师提供了多方指引。他鼓励同学们主动把握机会,以开放心态拥抱世界,为未来的学术与人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研究生院陈沁芳老师以“国家公派留学与校级资助”为核心,系统讲解了出国(境)交流的政策框架与申请要点。她首先明确了国家留学基金委(CSC)的选拔标准、资助层次、年限、回国服务期以及派出管理等信息。在申请材料上,她特别提醒外语水平需达标,邀请信需注明留学身份、期限、外导信息、奖学金资格等条件,避免因信息缺失影响申请。此外,她还介绍了研究生院自主资助项目,如“研究生国(境)外访学计划”“国际学术会议资助项目”等,逻辑清晰、重点突出。宣讲内容既对政策要点进行了细致拆解,又针对申请过程中常见的误区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为学生高效筹备申请事项提供了清晰明确的指导



哲学系李文娟老师通过“数据+案例”全面呈现了近年哲学系学生境外交流的概况。她以5年为周期对比数据,指出近年哲学系学生交流人次显著增长,覆盖本硕博各层次,交流类别更丰富;同时交流形式与方向随阶段调整,学生选择名校以及进行高层次实质性交流的意识大幅提升。此外,她还介绍了牛津展望计划、剑桥学术发展课程、港科大、成均馆大学交换等校院级交流项目,明确核心选拔条件,建议学生尽早规划。



学生代表林崧驰结合自身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赴英国伦敦国王学院访学的经历,分享申请全流程经验。他复盘了外语准备、和境外导师交流、材料审核等关键环节,同时对比了个人渠道与合作渠道的申请差异,分析说明了前者需全国竞争,后者竞争较小且可享外校资源。他建议同学们同步准备研究计划中英文版,提前筹备签证所需材料,避免影响入学时间。除此之外,他还分享了如何平衡学术研究和文化体验,建议在访学期间积极寻求境外导师对学业的指导,同时利用课余时间体验当地文化,拓宽国际视野。



学生代表杨焯然分享了校际交流短期项目的申请策略,她提到境外交换生活不仅让她接触到了不同的教学模式和学术氛围,还极大地锻炼了独立生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她强调申请时需综合考虑地区、时长、预算等条件“明确交流项目的目标,然后按要求准备英语能力证明和学术经历等申请材料。她以“颉颃计划海外社会实践”与“剑桥暑期领导力项目”为例,建议同学们按需求选择项目,优先申请有校内资助的项目,外出期间要预留应急资金。



宣讲会尾声,林育川教授总结了哲学系近年境外交流的成果,并向出国(境)交流的学生提出三点期许:一是坚守安全底线,时刻关注自身安全,严格遵守当地法律法规;二是锚定学业核心,外出交流要与论文写作、课题研究紧密衔接,充分借助外导资源与学术平台推动自身发展;三是做好形象担当,外出即代表厦大乃至中国学生的风貌,既要展现良好素养,也应主动传递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与声音。



每项宣讲内容结束后均设有问答环节,在场同学就宣讲过程中提及的内容以及自身关心的问题积极提问,老师与学生代表逐一耐心解答。此次宣讲会围绕“政策解读、数据分析与申请案例”展开,为哲学系学生搭建了申请出国(境)交流的清晰信息桥梁,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参与境外交流的积极性,为哲学系培养更多学贯中西、行稳致远的人才奠定基础。




图文:李俊一

审核:郑伟平

上一篇: 厦门大学党委党校第101期(学生)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班圆满结业 下一篇: 哲学系师生赴厦门市党风廉政教育馆参加现场教学